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3)

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椎,因此卜女之巧”。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果,以此卜女之巧。”

Part 3

古时七夕节的真正内涵

历代文人笔下写到乞巧活动,完全是十分高兴、欢乐的情景,但谁知道身披弱缕的少女在看天沟想心事、拜月祈愿时心中又装着什么愿望?难道真的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成为一名精于女红的“巧淑”才女貌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七夕节中女性角色的文化透视。织女作为一名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在天上织云锦天衣的仙女,为追求爱情下嫁牛郎,成为织布养家的勤劳妇女,恰恰表现了人们对女性性格的期待,即希望女性“手巧于技”的世俗观念。同时,各地的贡品都离不开瓜果,其中的果有生子结果之意,用蜘蛛织网来乞巧,也是因为蜘蛛有“喜子”的别名,可以看出人们生儿育女的愿望,这时生儿育女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为妻之本。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但当时的女性所想、所祈求的情况与此相符吗?并不是。在1936年搜集整理的《西和乞巧歌》中,有大量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主,及反剥削、反压迫、反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突出地反映了妇女的痛苦和青年女子在乞巧活动中复杂的心情。比如:

一样的戥子一样的银,女子不如儿子疼。十二三上卖给人,心不情愿不敢嗯。山又大来沟又深,木底鞋垫得脚腰疼。五黄六月热难当,把饭送到山梁上。放下扁担就割麦,本来不黑也晒黑。太阳没落一身汗,赶着回去做黑饭。路上连滚又是爬,急着回家要喂娃。腰又酸来腿又疼,对着灶神骂媒人。

再比如:

北山里下雨南山里晴,势成女子不如人。四岁五岁穿耳环,七岁八岁把脚缠。一二岁不出门,媒人登门问行情。六尺花布一瓶酒,打发女儿跟着走。伺候阿家把花扎,挨打受骂养娃娃。只让喝汤不给饭,一点不对让滚蛋。

当然,也有祈求夫妻团聚或者婚姻如意的,但无论祈求什么,乞巧都是妇女心中表现自己情感和愿望的活动,由此也能看出七夕的真正内涵。

那既然如此,在现代文明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世俗对女性的要求也大大改变,那七夕文化在现代文明中还有它的意义吗?

当然有。从三千年前银河两岸的一对星座,发展到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神话,并经过世世代代的改造,充实和发展成为美丽的传说,这曾激励鼓舞着无数的有情人勇敢追求爱情,从乞巧、乞子到乞巧习俗的转变,也揭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价值目标:通过智巧的劳动,不懈的努力,照亮生活,战胜各种磨难与困苦,追求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和道德观。

Part 4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七夕的当下变化是人们可以看到、感知到的文化事实,乞巧主题逐渐隐退,爱情主题逐渐突出。

从活动内容上来说,乞巧习俗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是发送手机短信、享受烛光晚宴,饮用香槟红酒,开启爱情之旅,赠送玫瑰、巧克力和珠宝首饰,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从活动空间来说,传统七夕节主要在庭院进行,由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共同参与,是公共空间,又有祭祀等活动,所以空间又被神圣化了。而如今的七夕节,活动空间变得私人化,也并没有神圣的意味。

从情感体验来说,过去的七夕节是女孩子们表达美好愿望的关键时刻,反映了女子们对心灵手巧的热盼,对生儿育女的祈愿和对美丽容貌的渴望,到现在七夕成为恋人们表达爱情的重要场合,反映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而这蜕变,正是从21世纪开始。文化交流频繁的情况下,西方的情人节的名称与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宴等文化符号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一些具有较强民族主义情节、文化自觉意识的人倍受刺激,开始在本土文化中寻找与之抗衡的“中国情人节”,那么到底谁有资格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呢?

河北省文联主席冯思德认为,过去把七月七说成是乞巧节,定位不准确不全面。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传统渊源和群众基础,同时,他发现了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爱情元素,两人被迫离开,依然不离不弃,为婚姻自由而奋斗。同时在关于七夕的诗歌之中,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秦观的《鹊桥仙》中,也有零零散散的爱情因子,使七夕节拥有了情人节之名。

市场和媒体也不断引发公众围绕七夕节进行辩论思考,并组织以爱情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在观念上认可了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的正当性,所以七夕节也拥有了情人节之实。

星霜荏苒,七夕没有被时间的黄沙所埋没,牛郎织女奔波流转千年,化作星辰,为我们展示了跨越时间空间的永恒爱恋。“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夕确实像周易中所言,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最后在此七夕佳节,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责任编辑: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康熙南巡的差旅费,江宁织造曹寅家买了多少单?

    康熙南巡的差旅费,江宁织造曹寅家买了多少单?

    清朝体制规定,皇帝出巡,方圆百里的官员必须前来接驾,这当然也是官员在皇帝面前表功的机会。1699年,41岁的曹寅迎来了机会。这是康熙的第三次南巡,这是一次盛大的出巡。此次康熙出巡,带了皇太后和七个皇子,在苏州待了六天,在杭州、江宁各一周,康熙全程都很安心、闲适。

    2023-06-14 10:21 康熙南巡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些“蒙书”值得参考!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些“蒙书”值得参考!

    我国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观点,倡导在一个人年幼时即培养其纯正的品质。古代教育儿童的“蒙书”洋洋大观,在使儿童识字、掌握读写技巧、获得文史常识的同时,也使其见贤思齐,涵养美德。

    2023-06-12 10:06 涵养美德 文史常识
    宋人心中的“斗茶神器”!每只建盏都是孤品

    宋人心中的“斗茶神器”!每只建盏都是孤品

    宋人喜爱斗茶,所谓斗茶,就是用点茶的方式,评判茶和茶汤的质量

    2023-06-02 11:21 宋人 斗茶 建盏
    儿童节,跟着“千岁宝宝”们嗨起来!

    儿童节,跟着“千岁宝宝”们嗨起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无论你多大,都希望你能拥有像这些文物一样的童真

    2023-06-01 13:38 儿童节 博物馆 文物
    不起眼的“柘皋之战”,如何奠定南宋百年国运?

    不起眼的“柘皋之战”,如何奠定南宋百年国运?

    南宋建立初期,为了立国,曾与北方的金及其扶植的伪齐激战无数,其中如郾城大捷、朱仙镇之战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小说传奇大肆渲染(如朱仙镇“岳家军八百破十万”等),岳飞和韩世忠等名将及其统领的军队,也广为后人熟知。

    2023-05-31 14:26 柘皋之战
    牛!这本1900多年前的字典,我们现在依然在用

    牛!这本1900多年前的字典,我们现在依然在用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不仅具有查字的实用功能,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2023-05-30 14:45 第一部 字典 说文解字
    一起来见识一下康熙的个人爱好有多“烧钱”

    一起来见识一下康熙的个人爱好有多“烧钱”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2023-05-29 10:03 康熙 天文学
    宋韵女性服饰 让雅致步入日常

    宋韵女性服饰 让雅致步入日常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2023-05-26 09:23 宋代文化 女性服饰
    吃不了兜着走!古人赴宴也“打包”

    吃不了兜着走!古人赴宴也“打包”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2023-05-24 11:48 古人赴宴 打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陈蕊
    chenrui@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