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七夕,是现在大部分人眼中的中国情人节,玫瑰花、烛光晚宴、香槟红酒等文化符号随之而来。那现在,我们不妨想几个问题:古时七夕文化风靡传统社会的时候,它的实质是爱情吗?历代人民的七夕又是怎样一幅图景?而它又是怎样完成由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的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以及专家的笔录中探索这些问题。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Part 1

关于七夕的节日名称和历法位置

问一个奇奇怪怪的问题:为什么七夕要在七月七日啊?是因为节日名称叫七夕,所以才定在七月七日么?(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想的)

首先,7,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反复、归来”的意思。《周易复卦》“反复其到,七日来复,天行也。”:(意思是:阴阳反复是自然法则,经过七天,阳又回来,这就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循环规律。)《既济卦》言:“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妇女失去了首饰,不用寻找,七天以后就会自己回来。)在这之中不难看出“七”的意思,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就同此有关。头七中的七也是这个意思。而且既济这个卦名就说是渡过了河,和传说以鹊桥渡银河的内容相符。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说第二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材料:晋周处《风土记》云:“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日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无复有糜也。”糜,是指不粘的黍,有粥的意思;而汤饼是指面条,汉代出现。由此可见,7月7日秋粮初收,农民情绪欢欣,说明节令的时间与农耕文化有关,同农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一致。

Part 2

七夕乞巧风俗还原

将7月7日作为一个节日的记载,最早见于《西京杂记》(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卷一:

汉七日穿彩女常以七月孔针于开七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从女儿节到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重构

在寻找最早记载的过程中,对时间和作者的考究自然不可避免,对西京杂记的撰著年代与作者,学者们却争议不断。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马踏飞燕”为何改名?马足下踏的到底是什么?

    “马踏飞燕”为何改名?马足下踏的到底是什么?

    马足下踏的到底是什么?

    2023-04-20 11:55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 宝铜奔马 马踏飞燕
    古人为什么爱用瓷枕?枕头一词竟然是曹操所创

    古人为什么爱用瓷枕?枕头一词竟然是曹操所创

    古人为什么爱用瓷枕?相比于柔软的枕头,瓷枕过于坚硬,枕着会舒适吗?这令许多人不解。

    2023-04-19 10:38 古人 瓷枕
    《兰亭集序》那么有名,《兰亭诗》却默默无闻?

    《兰亭集序》那么有名,《兰亭诗》却默默无闻?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2023-04-18 11:14 兰亭集序 兰亭诗
    1200多年前的画,如何用“美颜”掩盖翻车现场?

    1200多年前的画,如何用“美颜”掩盖翻车现场?

    1200多年前的画,如何用“美颜”掩盖翻车现场?

    2023-04-17 09:51 1200多年 山水画 画像
    秦始皇的“十二金人”都去哪了?

    秦始皇的“十二金人”都去哪了?

    贾谊的《过秦论》中,曾提到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削弱各国军事实力所施行的举措。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亦言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然而世事浮沉,秦始皇这些试图维护王朝千秋万代的努力终究没有奏效。在这十二个金人铸成后仅仅十四年,一个庞大的王朝轰然倒塌。那这十二个见证着王朝极盛的金人,究竟去哪儿了呢?

    2023-04-14 09:02 秦始皇 金人十二
    拥有弟子三千的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

    拥有弟子三千的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

    孔子的一生中,接触的人比较庞杂,但他唯有与弟子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精神才是最放松、最自由的,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跃、最深刻的。尽管他倡导“有教无类”,在弟子出身、年龄上不刻意设置门槛,但他的一众弟子,在拜入孔门时,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可以说,孔子是在与年轻人交换意见、交流心得、碰撞思想、共同生活与奔波中走向“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之圣坛的。很大程度上讲,年轻人是塑造作为思想家、教育家之孔子的最核心力量。当然,年轻人也是汲取孔子思想智慧、光大孔子理论学说的最关键群体。本文将探讨一下,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

    2023-04-14 08:52 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 孔子
    千年前的高分作文秘籍有多绝?你想象不到!

    千年前的高分作文秘籍有多绝?你想象不到!

    《文心雕龙》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也穿越千年时光,熠熠生辉,对汉字文化圈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深刻影响,不仅是中国文论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学理论的瑰宝。

    2023-04-13 09:49 汉字文化 文学创作
    故宫古琴

    故宫古琴

    古琴,居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近日,记者走进故宫博物院,探访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的递藏渊源以及故宫古琴的研究、保护、活化工作。

    2023-04-12 09:13 故宫 古琴 传统文化 传统礼乐文明
    聚餐还是分食?古人的饮食方式是这样的

    聚餐还是分食?古人的饮食方式是这样的

    如今,无论家庭或外出宴请聚会,公筷分餐大行其道,但以往国人中餐聚会,多采用围桌共食的方式,这样既显场面隆重热烈,又显热情亲密。尽管围桌共食方式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传统,但其实分餐自古就有。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而合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其后逐渐发展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

    2023-04-10 09:46 古人 饮食方式 分餐制
    明太祖火烧“功臣楼”的传说,为何广为流传?

    明太祖火烧“功臣楼”的传说,为何广为流传?

    明太祖火烧功臣楼是一个著名的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在功臣楼上宴请开国功臣,却暗地在功臣楼里埋藏火药意图暗害群臣。宴会中,朱元璋中途借故退席,然后命人锁住楼门,引爆火药,将楼里正在吃喝的一群功臣全部炸死。只有徐达事先得到“活神仙”刘伯温的预警,紧跟朱元璋一同离开而逃脱。

    2023-04-07 10:45 明太祖火烧功臣楼 南京民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