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佛学常识

佛弟子如何过清明?

佛弟子如何过清明?

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祀已故亲人。故每逢清明之日,携亲带眷,素衣简行,远郊山野,
4月04日 09:43
什么是经变?

什么是经变?

全称佛经变相。为描绘经典所记述情景之图画。以唐代寺院壁画为主。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卷三之长安慈恩寺条:“塔北殿前牕间,吴画菩萨;殿内,杨庭光画经变。”为例,种类甚多。
4月02日 20:06
寺院里都是怎么“喝茶”的?

寺院里都是怎么“喝茶”的?

佛教与茶结缘,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当时江南寺院的僧人,已有尚茶之风。
3月30日 20:28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
3月29日 22:32
怎样才名为菩萨

怎样才名为菩萨

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证悟,觉察众生在生死苦痛中受烦恼的支配,而起大悲心欲救度他们。
3月28日 21:26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

佛法一味,所谓“内证离言,应机巧说妙法味”。而一味之佛法,从一种方式以言之,可别为教理与观行之二门。由教理门以言之皆教理也,由观行门以言之皆观行也。今且就观行门略论之。
3月27日 23:23
何为居士?怎样才算合格的居士?

何为居士?怎样才算合格的居士?

佛陀时代,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闻法而见谛,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3月26日 21:19
佛教发展的几种趋势

佛教发展的几种趋势

太虚大师在1928年的《佛学演讲集》中提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之间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足以表明,现实中人类是一个整体。
3月23日 23:21
听经闻法的功德

听经闻法的功德

经上所讲的功德很是殊胜,而现实的我们为什么很难得到呢?许多经典中都有这些关于现实利益章句
3月22日 23:10
僧人对社会的贡献

僧人对社会的贡献

世人如能得到佛法义理的熏陶,依佛法而去行持,如行五戒等,社会上就会少很多违法犯罪的现象,家庭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3月21日 22:00
常说“凡事皆有因果”,什么是“因果”?

常说“凡事皆有因果”,什么是“因果”?

这都是在述说一个道理,那就是因缘,也就是因果。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断灭的,而是由一段又一段生命连接成的一种相续不断的状态。我们在上一段状态中所种下的因、做下的事情,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生命阶段。
3月21日 00:10
如何做到“八风不动,宠辱不惊”?

如何做到“八风不动,宠辱不惊”?

身处何境,甚至身体上具体的痛楚,都能时时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所谓的“修养”,一言以概之,便是修炼出一颗不为身体境遇所动的心。
3月19日 20:19
涅槃学

涅槃学

418年,6卷《大般泥洹经》在建康译出,引起大江南北佛学界的震动;421年,36卷本《大涅槃经》在教煌译出;宋元嘉中(424-443),建康又依上述二本整理为南本《大涅槃经》问世,研习《涅槃》及其所陈“佛性”思想,成了宋梁二代最时髦的佛学思潮。
3月16日 21:17
三论学

三论学

“三论”指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亦称“四论”。
3月15日 23:23
佛法大系(一)

佛法大系(一)

古今诸德判释如来一代时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种种数目不一而足,今总括之分为大小二乘与人天乘。
3月14日 19:36
“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这种观念乍听似乎有些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我们去求学,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逐级晋升的:最初进小学,先要注册学籍,进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举行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
3月13日 18:09
善人之相有十

善人之相有十

善人之相有十。即1.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之求佛道人。2.植善: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根,深心坚固之人。3. 修慈: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人。4.恭敬:心生恭敬无二,离诸凡愚,独处山泽之人。5.舍恶亲善:舍恶知识,亲近善友之人。6.持戒如珠:持戒清净如大明珠,求大乘经人。7.质直敬佛:质直无嗔,常愍一切,恭敬诸佛之人。8.譬喻说法:以清净心,用譬喻言辞,说种种因缘而无碍。9.四方求法: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乐于受持大乘经典。10.顶受专修:至心求经如求佛舍利,得已顶受专修,不复志求余经,乃至不念外道典籍者。对此十种善人,方可为说‘妙法莲华经’。[法华文句(会本)卷十六]
3月12日 22:16
三唯论与哲学

三唯论与哲学

哲学上唯一大事之本体论(亦曰元论、玄论),虽各有种种的说明不同,说明到“离过绝非”、毕竟平等、不可破坏、遣无可遣、立无可立的,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对于宇宙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命现象、亦须有因果、生灭、成坏、恒转、分合、业用、功能、造化等关系的相当说明,其说明虽亦种种不同,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使种种不同之世论,皆得一容存的位置。哲学之所由治者,唯在要知识实体之真相和幻象之通性
3月09日 23:16
佛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理念?

佛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理念?

佛作为众生所信仰的对象,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性理念、信息层。这就涉及到佛的三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了。
3月08日 22:00
修悟六原则

修悟六原则

憨山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也是禅宗泰斗,一生著作很多。真身现供奉于南华禅寺。
3月07日 23:53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佛教故事
更多
各地寺院
更多

精彩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