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一百年来 文人们如何书写这座城?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关注香港的社会与文化,我们绕不开香港的文学。

1921年《双声》杂志创刊,人们开始以香港作为小说的背景,用半白话文写作小说。直到今年,中国香港的现代文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

在以输出流行音乐和电影为主要文化产品的香港,文学似乎并不被特别关注。然而,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份独特的存在,香港文学自有它的风范与魅力。

对祖国而言,香港文学是一份“惊喜”。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曾经这样说过:“位在南方之南,这块土地曾是殖民势力所在,政治的摆荡,文化的杂糅,难以形成稳定的文学生产场域”,而与此同时,“从经济资本到文化资本的快速消费转换”更是为香港文学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设置了重重障碍。

然而,回顾过去百年,几代的写作者们,“竟凭着他们的心血,打造出一则又一则文字的传奇。”

对与那些居住在香港、创造了香港文学的作家们而言,书写香港文学的意义在于:持续不断为这座城市提供寓言、观察与解读,并记录下这里的人与人、人与物,书写港人们细微的生命情境与心灵空间。

是香港文学首先把香港这座城市“文学化”——

没有刘以鬯的小说,就不会有王家卫电影中那情意缠绵、光怪陆离的香港街头;

没有金庸和梁羽生的创作,就也不会有东方武侠的人和江湖;

没有张爱玲和黄碧云的妙笔,也就不会有“港式”爱情的隐微辗转、动人心弦……

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香港文学这百年间,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1920s

鲁迅访港、《铁马》

最早的香港文学

1921年,文学杂志《双声》创刊,该刊的主编——黄昆仑和黄天石,两人都是新思潮的青年作者。他们使用被称为“放脚式”的半白话文来写作香港故事,表达反封建、个性解放、自由恋爱的主张,构成了香港早期新文学的一线熹微。

及至六年后,北伐战争阶段性胜利,旧势力、旧军阀被打倒,内地的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流派作品,也渐次输入香港。

1927年2月,鲁迅应邀从广州到香港,作两次演讲,题目分别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

鲁迅在演讲中说到:旧文化让大家用难懂的古文,讲陈旧的老话,大多数人听不懂,这等于无声。他主张现代人应该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变无声的中国为有声的中国。

鲁迅的演讲,引起了香港当局和封建守旧派文人的恐慌,他们先是“派人索取入场券,收藏起来,使别人不能去听;后来又不许将讲稿登报,经交涉的结果,是削去和改窜了许多”。

但是,香港青年对于鲁迅的演讲依然反应热烈。

殖民地时期的香港

之后陆续出现的许多新文学团体和刊物,就是证明。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929年创刊的纯文学刊物《铁马》,它标致着香港的新文学正式登台露面。

《铁马》中写到:

“我们把我们的机关枪与大炮去对付古董们的拳头,打得他落花流水,他们是朝代的落伍者,是人间的恶魔,是文学上的妖孽,留得他们,我们永远不能翻身。年轻的文友啊,这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工作,在香港却是一件崭新的工作,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干,新的文艺战士呵,这是香港文化第一声吶喊!”

在《铁马》杂志中,18岁的侣伦,发表小说《炉边》。这篇小说,写下了香港文学青年的穷愁——

普亚街是香港一条破落的街道,没有绅士贵妇的足迹,也没有广场的音乐,也不见市政测量官和工程师来过。在冬天的晚上,住在这里的人,在心理上感到一切都是寒冷的,“寒冷统治了一起,因为街的窄小,风便吹得特别响起来,关不紧的门边和凑不紧的六钮,微微地震起声响,如像这庞大的房子,也抵不住寒风,牙齿在咯咯地打着战”。

在这穷困的街上,住着两位香港青年写作者,T和K,在寒冷中写作。他们平时给报馆撰文,依靠月底结清的稿费维持生活。这种靠笔墨为生的日子是很难过的,香港有不少报馆,但多数发表地盘却被少数人占去了,而那些无法巴结主编的穷人,便沦落到危险的地步,有时连面包都吃不上。T“在这里住下已经半个年头了,他没有一天不在痛苦里挣扎。起先,他是住在比较好些的地方的,后来一二间比较可靠的报馆意外停办,才应朋友K的提议搬到这肮脏的普亚街,恰恰和K隔壁的房子来”。

香港第一代新文学作家侣伦

因为稿费一再拖延,T的房租已经付不上了,妻子受尽房东屈辱,米也见底了,火酒、洋烛、墨水甚至稿纸,都已经没了,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他只能熬夜写作,并指望第二天能够领到本月月结。第二天他们去要稿费,报馆仍然是让他“过几天”。小说最后一个部分,转过来写本都三家报馆的文艺编辑A,作者辛辛苦苦熬夜写出来的稿子,在他那里根本不算回事。去年的稿子,他拖延到现在才在火炉旁边拿出来看。太太过来要亲热,他随手把稿子扔到一边,落入火炉里,“火炉亮了一亮,他们感到一阵热意,四只臂搂得更紧”。

——赵稀方《香港文学的“第一声吶喊”》

小说的格调很阴郁,不是对香港煮字疗饥的生活深有体验,是无法写出这样的文字的。贫穷的写作者把矛盾对准了报刊的编辑,然而事实上,彼时香港的新文化不发达的根源,还是在于它的社会性质。

鲁迅访港之后,回到内地,写到殖民地香港晦暗的社会面貌——

1234...全文 8 下一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宋代人的“主食厨房”

    宋代人的“主食厨房”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方面,宋代的粮食种类和产量都较之前有较大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宋代人提倡勤俭节约的家训、格言等也大量涌现。

    2023-03-31 09:46 宋代 主食
    为你增添美感的“胭脂”,最初原来是个地名

    为你增添美感的“胭脂”,最初原来是个地名

    “胭脂”是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化妆品。不为人知的是,中国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胭脂”,不仅是个“舶来品”,而且它的名字最初还“胭脂”属于音译词,但却表意准确,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化妆品的颜色和质地,大概是汉语中翻译得最好的词之一。它一度被写为“燕脂”、“燕支”,其实它最早的写法是“焉支”。

    2023-03-30 10:56 胭脂 焉支
    古人也爱健身?苏东坡还是“长跑达人”!

    古人也爱健身?苏东坡还是“长跑达人”!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刚刚度过凛冬,健身达人们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随着搜索量的增长,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关健身的内容也纷纷被推送到用户端。如今的健身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跑步、游泳、球类运动等,还有线上的健身操、健身直播等。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人是如何健身的?

    2023-03-29 15:19 苏东坡 古人 健身
    除了休闲娱乐,古代的风筝居然还有这些用途

    除了休闲娱乐,古代的风筝居然还有这些用途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阳春时节,和风骀荡,各式各样的风筝又飘满了天空。寂寥的天空,因此变得多姿多彩,妩媚妖娆。

    2023-03-28 13:37 纸鸢 放风筝
    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步骤之繁复、工具之奢华

    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步骤之繁复、工具之奢华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如今很多女孩甚至男孩好像都掌握了一种魔法,那就是——化妆术!不得不说,高超的化妆技艺可真是让人惊叹连连,恨不得借一双这样的“神奇之手”帮助自己“焕发新颜”。

    2023-03-27 17:15 古代女子 化妆
    古代皇帝如何通过奏疏来驾驭朝局?

    古代皇帝如何通过奏疏来驾驭朝局?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2023-03-24 18:05 驾驭朝局 古代皇帝 奏疏
    杨贵妃为何会有个“杏花花神”的名号?

    杨贵妃为何会有个“杏花花神”的名号?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2023-03-23 14:06 杨贵妃 杏花花神
    春分已至,蠢蠢欲动的古人都会做些什么?

    春分已至,蠢蠢欲动的古人都会做些什么?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2023-03-22 11:14 春分节气 民俗
    为什么是“芝麻开门”,而不是大米或小麦?

    为什么是“芝麻开门”,而不是大米或小麦?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2023-03-21 09:16 黑芝麻 芝麻开门
    故宫怪画《蜂虎》,300年来争议不断

    故宫怪画《蜂虎》,300年来争议不断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2023-03-20 10:33 故宫怪画 蜂虎 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