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传统中国是礼俗大国,古人待人接物、社交往来等过程中也都遵循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社交礼仪。社交礼也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互动中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关系到社会成员在相见、相识、往来等一系列交际场合所遵行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观念,是交际双方能够和谐顺利交往的重要开端。同时,社交礼伴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传承演变,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文化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并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交形态和文化观念。

一《仪礼》中的士相见礼

在先秦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从上古社会至于春秋战国,传统礼俗已经逐渐完成了体系化过程,《仪礼》《礼记》及其他文献典籍完成或辅助完成了当时礼仪制度的文本化工作,构筑成宏大的、文献性的“礼仪形态”。随后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礼仪随着时代变化而变更,但均沿用调整着先秦时期这一礼仪系统,进而更加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民族精神中。

《仪礼》是先秦时期礼仪文本的重要整理汇编。其中《士相见礼》一篇从士人拜访、迎客、送客、复见等礼仪环节,高度还原了先秦士人之间社交礼的大致形态。士人作为当时贵族的最底层,身份有时与普通民众相近,其礼仪规范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社交礼仪。同时,《仪礼》中其馀诸篇也从冠、婚、丧、祭等不同方面反映了其他仪式生活中社交礼的细节,还记录了君臣相见、士与士大夫相见、庶人与君相见等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这说明,先秦时期宾主相见已经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规范,这是目前所知的中国传统社交礼最早的系统形态。

其一,介绍礼。先秦时期,人们非常重视见面礼仪,初次见面更是不可造次,宾客需要有介绍人的引荐,才能前往主人家中会面。《大戴礼记》有“介绍而相见”,《礼记》中也有“介绍而传命”之语,可见,介绍人是士人初次相见的首要条件。介绍人一般是具备一定社会名望的人。没有介绍人的引荐就贸然去陌生人家中拜会,很可能被认为是有违礼仪的鲁莽行为。在获介绍人确认之后,士人将携带见面礼登门求见,通过摈者也即主人家待客的执事,先向主人说明自己经介绍前来,并表达拜见意愿。主人则推辞说哪有让对方来拜会自己,应由自己拜会对方。如此相互推让后,主人亲自到大门外迎接宾客,这一过程显示出对于对方的尊重,也达成了宾客与主人之间初步的了解和沟通。

其二,挚见礼。士人登门所携带的见面礼,在《仪礼》中称为“挚”,这一礼仪过程称为“挚见”。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赠送的挚也有所不同,用以体现其身份尊卑,也具有对应的寓意。并且,挚见礼一般适用于平级之间或者以卑见尊的情形,尊长者并没有以挚见礼见卑幼者的情形。士相见时则以雉为相见礼,见主人时将雉头朝左象征吉利,双手捧着希望送予主人。主人要按照礼仪谦让一番,一再地推辞不接受。经过三次辞让,主人最终接受宾客所赠送的礼物。在汉代“孔老会”主题画像石上,就经常可以看到孔子拜访老子时,向出来迎接的老子赠送挚,他们互相行拜礼。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

其三,迎送礼。迎来送往是相见礼的重要内容,也就是主人迎接和送别宾客的礼仪规范。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迎送礼,大则境迎境送、郊迎郊送,小则庭迎庭送、门迎门送,等等,都是主人为表达自身礼贤下士、尊重来宾等而营造的隆重的仪礼场景。在日常礼仪中,简单且庄重的门迎门送还是最为常见的迎送礼形式。《士相见礼》中记载门迎门送内容,主宾相见彼此行再拜礼,主人行揖礼请宾客进入家中,自己从门的右侧进入。宾客双手捧挚从门的左侧进入。进入大门后,主人西面向宾客行再拜礼,从宾客手中接过挚。宾客东面向主人亦行再拜礼并将挚奉上,然后走出大门。这时,主人又派摈者前来请宾客再次相见,主要是由于前次相见以行礼为重,而此次相见则重在结交友谊、安坐畅叙,称为“燕见”。客人再返回与主人相见,相谈相交之后便可退出。主人亲自送宾客至大门外,向宾客行再拜礼。此外,主人在堂室内招待宾客,从进门到入席就坐等过程也有着一些迎送仪节。如《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了主宾揖让升堂之礼,每次入门、就位或是上台阶行为均要进行主宾间的揖让,还有三揖三让的礼仪,同时进出升降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规范。

其四,复见礼。因为按照传统礼仪要求,被拜访的士人过一段时间需要拿着之前宾客所赠予的挚进行回访,来感谢前一阵宾客亲自到家中的拜访。这时主人和宾客的身份就互换了,但是双方还是按照之前的礼仪要求再进行挚见、迎送等礼仪。至此,士相见礼全部仪节才算是完成了。

二传统社交礼的文化变迁

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演变,社交礼一方面延续着一些传统的礼仪形态,另一方面也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首次进入大一统时期,人们思想文化上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的统一汉文化圈,礼俗文化亦是经过“大治濯俗,天下承风”,步入了定型阶段,并逐渐趋于民间社会。此后,传统礼俗在这个多民族社会不断得以进一步巩固,并结合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变化,融入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交礼也在传统礼俗变迁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礼仪形态和规范体系的文化变迁。

在登门拜访方面,汉魏时期,拜访某人需要先行“投刺”,也称为“谒刺”,即前来拜访者的名帖,用以通报姓名,可以看作先秦时期介绍礼的延续。谒刺最早是竹制或木制的,后来发明了纸张,谒刺也转变为一种名纸,上面题写拜访者之姓名、官职、籍贯、拜访事由、祝福语、日期等信息,历来被称为“名帖”、“门状”或“拜帖”。《事林广记》载:“见长者用名纸,见敌者以下用刺字,其文止曰某郡、姓名而已,有爵者并爵书之,见一家一人以上,则人用一刺……燕见及赴请召,皆不用”。清人赵翼《陔馀丛考》中称:“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到了明清时期,在一般相见时则很少用名帖,一般门前通名即可,但正式拜会相见时使用名帖还十分普遍。当时拜谒流行使用红纸黑字形制的“红帖”以示庄重,依据主客之间地位不同而有所变化,并且地位越尊贵,名帖的姓名便写得越大。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东吴朱然墓出土谒刺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康熙南巡的差旅费,江宁织造曹寅家买了多少单?

    康熙南巡的差旅费,江宁织造曹寅家买了多少单?

    清朝体制规定,皇帝出巡,方圆百里的官员必须前来接驾,这当然也是官员在皇帝面前表功的机会。1699年,41岁的曹寅迎来了机会。这是康熙的第三次南巡,这是一次盛大的出巡。此次康熙出巡,带了皇太后和七个皇子,在苏州待了六天,在杭州、江宁各一周,康熙全程都很安心、闲适。

    2023-06-14 10:21 康熙南巡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些“蒙书”值得参考!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些“蒙书”值得参考!

    我国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观点,倡导在一个人年幼时即培养其纯正的品质。古代教育儿童的“蒙书”洋洋大观,在使儿童识字、掌握读写技巧、获得文史常识的同时,也使其见贤思齐,涵养美德。

    2023-06-12 10:06 涵养美德 文史常识
    宋人心中的“斗茶神器”!每只建盏都是孤品

    宋人心中的“斗茶神器”!每只建盏都是孤品

    宋人喜爱斗茶,所谓斗茶,就是用点茶的方式,评判茶和茶汤的质量

    2023-06-02 11:21 宋人 斗茶 建盏
    儿童节,跟着“千岁宝宝”们嗨起来!

    儿童节,跟着“千岁宝宝”们嗨起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无论你多大,都希望你能拥有像这些文物一样的童真

    2023-06-01 13:38 儿童节 博物馆 文物
    不起眼的“柘皋之战”,如何奠定南宋百年国运?

    不起眼的“柘皋之战”,如何奠定南宋百年国运?

    南宋建立初期,为了立国,曾与北方的金及其扶植的伪齐激战无数,其中如郾城大捷、朱仙镇之战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小说传奇大肆渲染(如朱仙镇“岳家军八百破十万”等),岳飞和韩世忠等名将及其统领的军队,也广为后人熟知。

    2023-05-31 14:26 柘皋之战
    牛!这本1900多年前的字典,我们现在依然在用

    牛!这本1900多年前的字典,我们现在依然在用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不仅具有查字的实用功能,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2023-05-30 14:45 第一部 字典 说文解字
    一起来见识一下康熙的个人爱好有多“烧钱”

    一起来见识一下康熙的个人爱好有多“烧钱”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2023-05-29 10:03 康熙 天文学
    宋韵女性服饰 让雅致步入日常

    宋韵女性服饰 让雅致步入日常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2023-05-26 09:23 宋代文化 女性服饰
    吃不了兜着走!古人赴宴也“打包”

    吃不了兜着走!古人赴宴也“打包”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2023-05-24 11:48 古人赴宴 打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陈蕊
    chenrui@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