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4)

    2023-04-13 10:04:46 来源:文化纵横

    中国海外农业投资中炒作的比较厉害的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所谓“中国在非洲拿地”。然而,实际上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非常少的。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主要在亚洲与欧洲,只有很少一部分在非洲。2018年的时候,有38.3%的投资量在亚洲,非洲只占6.2%。虽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吸引了很多海外媒体的注意,但实际上的投资量是非常有限的。

    下面我们看一下在中国海外农业投资中排前10名国家,非常有意思,很多可能会颠覆大家对投资的认知和想象:第一名是瑞士,一个非常小的国家;第二名是澳大利亚,这个容易理解一些;第三是印尼;第四是老挝;后面依次是以色列、新西兰、俄国、法国、巴西、缅甸。其中瑞士占第一,是因为中国在2013年和瑞士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对瑞士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肉类和奶产品方面,和农地投资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在2015年的时候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是澳大利亚马上就出现了反华的趋势,所以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举步不前,最近几年基本上没有新的投资。后面的国家中有一些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另外一些国家所占份额就很少了,这实际上也说明中国在海外的农业投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接下来我们探讨,中国在海外耕地的投资是否证明中国是一个海外土地的掠夺者?我基于最大的土地投资数据库Land Matrix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我排除了“对林地的投资”,因为对林地的投资很多时候只是获得一种管理权,和直接的土地投资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我只将对农地或者耕地的投资包括在内。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1年之间,中国对耕地的投资合约共有104个,其中亚洲61个,东欧11个,非洲25个,南美只有7个,北美基本上没有。总投资规模为200万公顷,其中面积最大的投资位于亚洲,为139万公顷,其它地区的投资面积都比较少。比如说,虽然南美具有大量的耕地资源,但中国对其的投资只有十多万公顷,这个量是非常少的。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

    2001-2021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在亚洲的主要投资国家是我们周边的三个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在东欧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是与中国关系相对比较好的,离得比较近的国家。而在非洲的投资则非常少,只占8%,其中投资占比较大的国家是喀麦隆、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但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实际的投资量是很少的。中国在南美的投资则更少,仅占6%,主要集中于委内瑞拉、牙买加和巴西。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并不是主要的海外耕地投资国家。另外,什么是“掠夺土地”(land grabbing)需要明确界定。“掠夺土地”是包含一定强制性的,而很多统计却将中国和非洲的农业合作性项目纳入“掠夺土地”的范畴。所以,这个概念的界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学术界有时对此并不是非常严肃,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在中国的海外投资方面,我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投资规模比较小,集中在周边国家。如果把柬埔寨、缅甸数据去除之后,发现中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土地投资了。

    第二,受到当地政策的制约,中国投资往往要比其他国家做出更大的让步。

    第三,很多投资并没有落实,仍处于口头协议阶段,而落实的投资中,很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与问题。

    第四,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出台了很多的限制法案,比如中亚的几个国家、南美的一些国家。

    第五,投资海外的农地并不一定能保证粮食安全。即使投资了,那粮食就一定能运回来吗?不一定。比如俄罗斯就规定所有的出口粮食都要通过俄罗斯本国的公司进行,只要当地不让出口,在海外种的粮食不一定能运得回来。这能够说明中国在海外投资受到很多局限,面临着比较有风险的国际环境。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中国从对农地的投资转向全产业链的投资,可能也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不能够掌控耕地资源,也不能够掌控直接的生产资源,于是只能够投资其他的资源。当然这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但也能够说明中国需要其他的方式来对海外粮食资源进行利用。

    实际上,中国在投资耕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投资粮食而是投资经济作物,比如在东南亚的投资中包含比较多的橡胶和棕榈油。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要看利润的。

    在2010年以后,特别是2014年以后,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开始了新的转向。此时中国不再强调投资于直接的农业生产,而是强调投资全产业链,目的是加强供应链的基础设施,降低进口供应中断的风险,影响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并增加在高附加值产业上的投资,比如投资科技、种子,以及研发相关内容。主要的做法就是比较快速地进行海外收购与兼并。

    另一个新的转向是将“农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到2018年时,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海外农业投资的比重将近50%。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中国希望加强在沿线国家中的农业投资,因为这也算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就是在沿线国家建立一些海外农业投资示范园,努力改变中国在海外农业投资的形象,比如吸纳其他国家的农业公司共同参与、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者形成比较良好的关系。

    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谈到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提到几个重要的国家。

    第一个就是美国。美国在农业、粮食体系方面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二战”以后,美国在全球粮食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美国和中国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美国是一个出口国,它很多的策略都是要打开海外市场。所以美国是推行粮食贸易自由化的先锋,他在和其他国家谈判时一般会要求对方降低关税;而且还会要求进口美国粮食的国家降低对本国农业的保护。比如说印度尼西亚,印尼是进口大米的,而美国是出口的,当印度尼西亚不从美国进口大米时美国就会对它进行一定的施压。而中国是粮食进口国,所以并不要求打开对方市场。另外中国也希望其他农产品进口国能够发展自己的农业和粮食,这样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就减少了。所以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和美国是有非常大不同的,也可以看到中美农业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

    第二是和19世纪的英国进行比较。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呢?因为当时的英国和现在的中国地位比较相像。当时的英国主要发展它的工业,非常依赖海外的粮食和农业资源。一个比较有名的研究粮食体系的专家,叫菲利普·麦克麦克尔,是康奈尔的一个教授,他在文章里将中国和19世纪的英国来进行类比,认为中国会和英国一样,对海外资源进行强有力的控制,甚至是进行新殖民主义或土地的掠夺。但实际上我们刚才分析过,中国全球粮食战略和英国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国并没有取消国内的农业从而完全依赖于海外的粮食资源,相反中国国内的粮食和农业生产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另外,从刚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对海外的资源控制还是比较弱的,而当时的英帝国通过殖民、进口,对海外粮食资源的控制是非常直接,比较有压制性的,或者说是暴力式的一种控制,中国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刚才也谈到,一些很小的国家都可以对中国的投资出台限制措施,比如中亚的一些国家。而在澳大利亚,因为中澳关系的恶化,中国的投资甚至基本完全停止了。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控制不可能与英帝国相类比。

    中国所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国际环境,要在前期和投资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和经济上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投资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国际关系好的时候,中国的投资就比较顺利,反之,比如说菲律宾和中国存在南海争端的时候,中国有很大一笔农业投资就被取消了。综上,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之处。

    第三,大家都喜欢把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放在一起。一方面因为距离比较近,文化比较相像,人口也比较密集,也都依赖于进口。但实际上中国大陆的策略和它们是不一样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人口比较少,三个地方的人口加起来只有2亿人,而中国大陆则是14亿人,足足有7倍之多。

    所以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将粮食和食物的自给率降到日韩台的水平,也就是40%以下。中国目前是85%左右,要降到40%以下将要进口3倍甚至4倍的粮食。现在中国的进口量已经给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一定的压力,如再多进口3到4倍,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灾难了。而且,当我们要进口那么多粮食的时候,谈判能力将非常有限,要受到海外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中国必须要保证相比较高的国内的生产水平,保证85%左右的自给率,这正是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粮食战略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是否会导致“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这是很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首先,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粮食体系的主要一极,成为农业科技与粮食贸易中的重要力量,这将削弱北方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支配权。包括农业科技这一块,中国今后大有可为。现在很多大的跨国企业对农业科技是进行垄断的,而中国在进行农业海外的援助与合作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科技的共享使用。当中国有更多的农业技术时,中国在全球粮食体系的影响力会更大。

    第二,中国致力于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农业企业,包括中粮,这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有更多的全球农业公司出现,使得资本持续加剧对各地粮食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并推进粮食资源的商品化。这一方面会促进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会导致环境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在此不作展开。

    中国作为食物的进口国,希望增加全球的粮食供应。一方面,中国有兴趣帮助南方的一些进口国家通过发展农业来减少他们的进口依赖。但与此同时,也会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开发。长期来看,这会增加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包括现在的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对粮食体系影响非常大的潜在因素。

    所以在短期内,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不会导致“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关于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而是中国的进口会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冲击的问题。在短期来看,中国谷物的进口比较少,这一块的冲击力是非常少的,但是中长期需要我们的持续跟踪和研究。

    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如何

    影响国内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首先,中国全球粮食战略主要依赖的力量还是资本力量,包括建立全球的农业公司,比如中粮,还有其他的一些公司,鼓励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这种策略会增加农业资本在国内发展上的作用。也就是说资本的力量今后在国内的农业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力量会慢慢地做大。

    第二,农业资本的逐利性与保证长期的粮食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保证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是获得利润,而资本是逐利的,依赖资本和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如果不限制资本,那么资本会追逐粮食市场上的短期利益,推高价格,甚至是炒作投资,会影响国家粮食市场供应的波动,实际上也是损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另外大家也都看到资本的逐利性会带来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监管不严的问题。就资本而言,为什么把它叫为资本,是因为它是要追逐利润的。很多时候这种追求利润的目标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方都存在矛盾,它只是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境之下会出现比较激烈的矛盾。

    第三,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可能置小生产者于弱势地位,这将会带来土地的进一步集中。由于中国土地资源短缺,只能把力量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上。因此,中国在土地密集型的生产上,特别是大豆的生产,相对于国外还是比较弱的。中国实行全球粮食战略,从全球其他的地方不断地进口,就使得小生产者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当小生产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就会慢慢出现农民不愿意种地、不愿去生产粮食的情况,甚至慢慢放弃土地资源,这样促使了土地的进一步集中。土地的集中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农民要找到非农工作,带来就业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之间都是相关的。

    第四,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需要保持较高水平的国内生产。我上面也提到现在的目标是一定要保证在6.5亿吨以上,所以这将会持续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我的研究显示,一些粮食生产,从降水量比较多的地方转移到北方较干旱的地方,从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转移到土地比较贫瘠的地方,从平原地区转移到山区,这些都会带来对环境一定的破坏和冲击。另外过分强调主粮的生产,也可能会损害小农的利益。虽然中国有保护价的收购,但是仍然是强调主粮生产。因为主粮的价格比较低,没有耕种经济作物利润高,强调主粮生产也会损害小农的利益,如前段时间出现的割青麦作饲料问题。最近很多政策目标之间是相矛盾的,包括非粮化、非农化的一些问题,到底何时应该遏制非粮化,这些都是需要大家探讨的问题。

    第五是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和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看看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在进口和投资上具有什么样的分布、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种类。这样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划分为地区?比如说南方的、山区的、平原的、北方的等等。每一个地方有不同的乡村振兴道路,这种道路也应该和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相契合,这样才能够把乡村振兴多样性和路径更好地探索出来。我在研究中国全球粮食战略时会思考国内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措施相契合。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

    2000-2020年中国食物的进出口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大家可以在图中看到中国食物的进出口发展趋势,其中红线代表进口,蓝线代表出口。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的出口是在增长的,虽然最近几年出口增长比较缓慢,但还是在增长,将近800亿美元。所以中国应该看它的出口优势在哪,把重点放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上。这样不仅仅是去强调国内的供应、国内的主粮生产,而是把全球和乡村不同地方的不同特点进行结合,这样可能会使得中国乡村振兴的空间会更大。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