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3)

    2023-04-13 10:04:46 来源:文化纵横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

    2019年中国主要食品进口来源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这个图是2019年的数据,从大豆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因为中美贸易争端,从美国进口的比例开始是40%多,后来下降到24.5%,而从巴西的进口比例大大提高了,巴西成为替代美国进口的主要来源。当然还有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

    大豆的进口价值高达321亿美元,是进口量最大的产品。第二是冷冻牛肉,主要进口来源也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和美国,美国已经排到了最后,只有0.8%。贝类水产品来自于南美的厄瓜多尔、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新西兰还有泰国。可以看到新兴的农业国家在这里面已经开始占有一定的比例了。

    猪肉方面,绝大多数猪肉都是国内生产的,进口主要是来自于欧盟和美国,但慢慢也开始从巴西进口猪肉。另外浓缩奶制品、冷冻鱼类,还有热带水果来自东南亚。最后几个类别是小麦、大米、玉米、淀粉,这些谷物的进口量都比较低,小麦是12亿美元,大米是14亿美元,玉米10亿美元,淀粉也是10亿美元,总共加起来还不到大豆的六分之一。谷物进口量相对较少,并且现在进口谷物的来源也比较分散。我们从一些中亚国家进口小麦,比如哈萨克斯坦。大米主要从东南亚进口,因为老挝、柬埔寨、缅甸成为了大米的出口国,今后中国从这几个国家进口的大米量可能会越来越多。玉米主要从乌克兰进口,但是因为现在俄乌战争,所以中国的玉米进口可能会从乌克兰转移一部分到南美,比如巴西。淀粉方面,进口的国家也比较分散。可以看出中国在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的努力。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

    2018年中国主要食物的自给率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从2018年主要食物的自给率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内生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除了少数食物外,主要食物的自给率都是非常高的。图表中第一个是糖类,第二个是坚果类,第三个是植物油,第四个是所有的蔬菜,下面是所有的水果和肉类。

    可以看到,糖类达到了90%的自给率,坚果达到了97%,植物油是比较低的,只有74%。蔬菜方面,中国种的蔬菜非常多,出口大于进口。水果基本上保持平衡,以前中国水果出口比进口多,现在因为进口越来越多,所以中国保持了平衡。肉类方面,中国生产的肉类非常多,自给率达到97%。但是因为很多大豆是用于饲料,需要大量的进口大豆。假如把这部分大豆计算进来,自给率大概63%。后面的类别有一些直接进口,比如说牛肉、禽类。牛肉自给率比较低,只有83%,图表后面的类别都比较高。所以中国在国内生产各种食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总体来说除了几项比较重要的食物之外,自给率还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来对中国粮食进口进行一下总结。

    第一,中国日益增加的粮食进口一方面受到国内资源制约和消费升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全球粮食体系转型息息相关。

    第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定以及众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使中国可以从全球的市场上进口粮食。

    第三,拉美与亚洲的新兴农业国家为中国进口大豆、肉类产品提供了新的来源。

    第四,中国进口的谷物相对较少,而谷物是中低收入国家及群体的主要食物来源,所以中国的进口对这些国家和群体的影响是有限的。《谁来养活中国》中提出,中国将会影响到营养不足或者贫困群体的粮食消费。从谷物的进口来看,我们是可以反驳这种观点的,因为中国对谷物的进口较少,而谷物才是这些群体的主要食物来源。

    第五,中国进口的增加与多元化增加了全球南部中低收入国家农业出口,扭转了这些国家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地位,改变了全球粮食体系的格局。中国在进口上的多元化给南方国家粮食或者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一些机遇,但是南方国家的低收入群体是否能够从中获益,不能仅仅看出口这一项指标,还要看他们能不能够在出口过程中参与分配,比如考察他们有没有占有土地,有没有参与加工、贸易的过程。

    2、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

    下面来看一下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2006年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Agriculture Going Out)。2006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当时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北京峰会提出加强农业方面的合作。而2006年以后,2007年、2008年马上出现粮食危机,这刚好和中国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发生在同一节点,所以海外报道有时会把中国看成海外的农地掠夺者(land grabber),宣称中国在海外实行新殖民主义。

    实际上中国对海外的农地投资是非常有限的,投资重点不在于土地。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的投资重点转向全产业链,包括物流、加工、仓储、金融与研发,目的是增加对产品供应链的掌控。然而在当时,中国受到了很多的指责,这些指责当然有地缘政治上的因素,但是国内一些媒体的发言也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去海外种地成了一种口号,很多企业宣称它们在海外能拿到很多地,当然这些并没有签订什么实质上协议,这些企业实际的目的是想在国内获得一些贷款,或者获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然而,国内媒体类似的言论却给海外报道落下了口实。所以我们在分析话语上的不利情境时,可以看出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因素都产生了影响。

    中国海外农业投资规模到底有多少?2019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存量为197亿美元,流量为24亿美元。农业投资在中国海外投资流量与存量的占比非常低,分别只有1.8%和0.9%。不过,中国在海外农业公司并购上的投资还是比较多的,达690亿美元。

    “谁来养活中国”? 深度揭秘中国全球粮食战略

    2003-2019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和矿业投资规模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与矿业投资:图中黄线是矿业投资,而蓝色的虚线是农业投资,可以看出矿业投资比农业投资多得多。实际上矿业投资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重点之一,而农业相对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因为农业投资的特殊性,中国在参与全球粮食体系中需要考虑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粮食不光涉及“粮食”,也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涉及地缘政治,所以中国对海外粮食投资、海外粮食进口利用还是非常谨慎的。而矿业投资一方面利润比较高,另一方面不涉及到其他的一些争议,所以在矿业上投资的步伐是比较大的。目前很多分析文章并没有把不同产业的投资区分开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