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曾国荃决战金陵时,李鸿章与曾国藩展开博弈,谁高明?曾高李数倍

1864年6月,人在苏浙的李鸿章接到一道朝廷的谕旨,谕旨云:

李鸿章所部兵勇攻城夺隘,所向有功,炮队尤为得力。现在金陵功在垂成,发捻蓄意东趋,迟恐制动全局,李鸿章岂能坐视,著即迅调劲旅数千及得力炮队前赴金陵,会合曾国荃围师相机进取······著该抚酌度情形,一面奏闻,一面迅速办理等因。钦此。

曾国荃对太平天国的老巢金陵久攻不下,朝廷在这个时候给李鸿章下这么一道谕旨,既是现实所需,又有权谋所虑。

曾国荃决战金陵时,李鸿章与曾国藩展开博弈,谁高明?曾高李数倍

曾国荃之所以对金陵久攻不下,除了围城湘军在兵力上未能对太平军形成绝对优势外,最关键一点,面对坚城,曾国荃的吉字营没有攻城大杀器,如李鸿章军中那样的攻城巨炮。造成此种被动的主因在曾国藩,曾国藩始终认为人的作用大过武器,敢搏命的精神胜过任何西洋大炮。但从上海起步的李鸿章不同,李鸿章一直跟拥有一流西洋武器的常胜军合作,对坚船利炮的价值,他的认识比曾国藩清晰,所以当时淮军的炮队一直是湘军无法比拟的。

朝廷这道谕旨可谓是抓住了曾国荃久攻不下的关键,那就是湘军兵力无优势,没有利于攻城的威力大炮,由此可见,慈禧和恭亲王领衔的晚清朝廷在那阶段还是很有见地的,千里之遥,一针见血。

除了这一针见血,朝廷的这道谕旨还有另一层权谋深意,那就是利用李鸿章的淮军去削夺曾国藩兄弟即将到手的功业。若李鸿章率领精锐巨炮前去助攻,金陵城破后,朝廷将自然而然地迎来一功两分、湘淮生隙的主动。

一破为二的苹果向来是易腐坏且不值钱的。

1234...全文 5 下一页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