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用新闻制造战争:到处打仗的美军,为何总能给自己披上“正义”的新衣?(4)

“公共情报委员会”还不断尝试利用节日和新兴电影媒介来进行战争宣传。美军参战后不久,1917年6月14日,“公共情报委员会”利用“国旗日”的契机,描绘了一幅美国士兵扛着星条旗上战场、最后血淋淋死在战场上的画面。此外,“公共情报委员会”还资助了《皇帝:柏林的野兽》《普鲁士的诅咒》等一系列反德电影。受这些电影影响,美国很多民众深深厌恶德皇威廉二世,甚至有一家药店在烧毁威廉二世的肖像后,向公众免费发放苏打水以示庆祝。这些战争宣传很快殃及了德裔移民,美国一些州和城市开始驱逐德裔居民,禁止学校教授德语,并严禁演奏德国音乐。

用新闻制造战争:到处打仗的美军,为何总能给自己披上“正义”的新衣?

表现美国参战情绪的绘画作品《1917年5月清晨的大道》,由印象派画家柴尔德·哈萨姆(Childe Hassam)创作。来源/美国爱迪生艺术馆

在“公共情报委员会”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美国国内很快形成了一种支持战争便是“政治正确”的氛围。只要不支持战争,就意味着反对,就等同于懦弱和卖国。战争支持者甚至焚毁一些和平教派的教堂,向和平主义者泼油漆,殴打德裔移民,甚至给一些拒绝购买战争债券的人扣上“软弱”“卖国”的罪名。

“公共情报委员会”通过选择性加工和对德国针对性丑化的模式,成功让民众为仇恨所驱使,投身到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后的历次战争中,美国在政府宣传部门与新闻机构的默契配合下,精心包装,甚至以假乱真,用精致的宣传形式和巧妙设计的内容影响民众心理,美军被包装成为正义的化身、拯救世界的力量,实则多次践踏正义、荼毒生灵,播撒战争幽灵。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