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3)

按照《热兰遮城日志》中记载的荷兰人目击的郑军情况来看,北线尾郑军装备是“有又大又重的关刀,长矛,旌旗和弓箭,他们头上戴着闪亮光滑的头盔,身穿铁片做成的铁甲”,基本上就是标准的冷兵器配置。当然,《热兰遮城日志》和《巴达维亚城日记》还都提到,北线尾西南角处,郑军筑有一座胸墙,上面配备有几门巴斯炮(一种小型火炮),算是宣毅前镇的主要支援火力。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总结来说,北线尾的宣毅前镇为一支冷兵器部队,同时配备有数门轻型火炮作为火力支援。而荷兰方面则是一支纯火绳枪手部队+一艘装备了火炮的领航船。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作战过程。战斗发生在公元1661年5月1日,农历四月初三。由于明郑军队在北线尾沙洲西端登陆,使热兰遮市区有被袭击的危险。同时也为了打击郑军,荷兰方面决定派出贝德尔上尉带领部队前去突袭在北线尾沙洲登陆的郑军。(以上据《巴达维亚城日记》和《热兰遮城日记》),荷兰人的战争动机符合《从征实录》中所说的“夷长揆一城上见我北线尾官兵未备”。

传统的说法主要是按照《被忽视的福摩萨》一书的记载,荷军分成12排发起进攻进攻,以三轮排枪射击郑军,郑军则以漫天箭雨还击,同时郑军分出七八百人向荷军后方抄袭。荷军在发现后方出现郑军后,很快崩溃。最后被郑军击败。贝德尔战死,荷军损失一百一十八名,其余人在领航船的舰炮掩护下逃离。

与之记载相似的是《台湾外纪》一书,即郑军正面以五百铳手用二百连环熕射击荷军,再以五百刀牌手迂回包抄。同样的,还有《1661决战热兰遮》一书中欧阳泰先生描述的,郑军埋伏说。不过上述三种说法都是后来的记述,如果查阅最初的第一手记载,会发现,事实与上述三种说法,大相径庭。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从《热兰遮城日志》的记载来看,“他们说,当他们接近敌人时,看到他们(指郑军)在那里造了一道胸墙,胸墙上架设数门小炮(或翻译为巴斯炮),从那里向我们射击”。从这里可以看出,首先朝荷军发起攻击的,是郑军方面的巴斯炮。而荷军甚至没有与正面郑军发生任何交火,便发现还有大批的郑军从沙丘后方向荷军走来。

注意,原文的表述为“中国人从沙丘后方出来,向我们一直走过来”。其动词为走字,如果郑军是提前埋伏或者迂回包抄,必然是跑步冲锋式的进攻,而非走。而且,荷军在发现郑军后还有充足的时间,“贝德尔遂命令他的士兵要循序撤退,并要继续从后方射枪,他们就如此撤退了”。

这里可以看出,荷兰军队并没有立即陷入混乱,而是井然有序的向后撤退。而这里再根据荷方官方资料《巴达维亚城日记》的记载来看,“贝德尔上尉看见大批敌军在巴斯炮的掩护下,从砂丘后面攻过来。当即整兵退却,并命令不时从后方开炮”。可以看出这支郑军是在巴斯炮的火力掩护下,从沙丘后方走出的。由此可以推测沙丘大概在胸墙的两侧附近,否则便谈不上掩护一说。

当然现在已经无法得知沙丘的具体位置,但至少可以确认,郑军并非是通过迂回包抄战术从荷军后方杀出的,或者说,不是通过迂回包抄战术使荷军溃散的。因为在郑军杀出的时候,荷军仍然保持着秩序,并且在撤退中进行了反击。真正的溃败,发生郑军开始冲锋的那一刻。

《热兰遮城日志》记载,“敌人看到我们撤退,就像狂人,很蛮勇的冲过来攻击我们,我们的队伍因此秩序顿失,乱成一团”。《巴达维亚城日记》记载“敌军见此(指见到荷军撤退),像发疯一样向我军猛扑,我军队伍大乱,纷纷溃散,贝德尔上尉拼命阻止,无人肯听”。

这相同的场景在日后的一场小规模遭遇战中又一次上演。有可能是郑军的战吼和光线在甲胄上的折射,击溃了荷兰人的心理防线,也有可能是巴斯炮的火力打乱了荷军的战线。总之,当郑军发起冲锋后,荷军的秩序失效了,引以为傲的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军队纪律,荡然无存。在关刀的劈砍下,荷军四散奔逃。

17世纪中西方野战谁更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北线尾之战真相考证

而在贝德尔上尉被一刀砍死之后,胜负也就此分出。但是战斗并未结束,残存的荷军逃向海滩,在领航船的掩护下搭乘上小船逃回热兰遮城。尽管陆军表现相当糟糕,但是伴随支援的领航船的表现却相当的好。

关键词:郑成功,台湾,揆一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