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让《丝路金桥》绽放多种形态,打造与世界同频共振的国家文化符号(4)

让展览与世界同频共振

提起文化交流,举办展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那么该如何利用这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呢?舒勇认为,首先要站在世界格局下去考虑传播,而不是单向性的、站在我们自己的领域考虑传播,否则很容易形成自说自话。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与世界同频共振,进而讲出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舒勇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面互动的时代,我们的展览最好是多元的、多项的、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被动的陈列,要主动介入。要在世界文化格局里考虑作品和展览,否则都是失效的。所以说做这种传播时要有世界格局,要了解世界文化,同时还要不能失去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的根本。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越难才更有可能。”

舒勇以自己的作品《丝路金桥》为例,初代桥梁采用的是中国赵州桥,那么当他来到俄罗斯,可以选用俄罗斯的桥粱制作;到德国,就选择德国的一座桥制作,无论哪种桥,它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从中国衍生而来,这在无形中体现了共商、共享、共建的逻辑。舒勇甚至展望道,未来的“丝路金桥”或许会有20、30个形态,无论多少种,都是从中国出去的。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对西方各个国家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胸怀天下、以和为贵。可以说,在《丝路金桥》的创作之初,舒勇就已经把其他人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这就是一种同频共振。

实际上,舒勇的想法并非灵光乍现,而是多年工作、交流经验带给他的启发。在他看来,做好国际传播丰富一种信仰,需要不断坚持和沉淀。他曾深深感受到国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一道无形的“墙”。实际上,《丝路金桥》的作品之前,舒勇的装置艺术作品《古歌砖》在201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舒勇向记者介绍,《古歌砖》其实是《丝路金桥》的前身,他收集了中国当代社会的1500句有代表性的话语,比如“压力山大”、《西游记》等关键词,然后用软件翻译出来,结果意思驴唇不对马嘴:“压力山大”成了很大的“鸭梨”,《西游记》成了“一个猴子的故事”等。按照这种翻译,外国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我们与世界看似很近,但这中间有一道确实的隔阂。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