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上海危急,面对求援,曾国藩如何抉择?看似高明实则离真枭雄很远(4)

如他朴素之言,乱世年头,有枪便是草头王。上海一月厘捐就是六十万,拿出一半,养五万精兵自不在话下。有这五万精兵,谁还奈何得了!何况上海的战略位置极佳,攻取地盘,经营势力,几乎就是顺势而为。

更关键的,来日,朝廷必折曾氏兄弟锋芒,而由自己统帅的淮军必将后来居上。

反观曾国藩。

读曾国藩的历史,深入下去看,总觉得此人距乱世真枭雄总有半步之遥。

放弃让曾国荃取上海大势后,他的一番见解也能鲜明地说明这一点。

他的权谋总是落到周全之道上,少一些勇立的胆魄。

对于改派李鸿章出任救援上海的主帅,曾国藩并没有多少纠结,相反他觉得因为曾国荃的拒绝,反倒是促成了更稳健的周全之道。

在曾国藩看来,曾门太盛,军权太大,要谨防谤嫉,预留后路。眼下趁着军威兴盛,让李鸿章出来建一支淮军,名义为另立门户,实则湘淮一家。他日若果遭不测,只要李鸿章在,淮军在,大局就不会破裂。

此外,河南、皖北的捻军势力很大,剿灭太平天国后,北方将成为主战场。风水轮流转,到那时暮气已重的湘军难堪大任,不如让李鸿章的淮军去唱主角,还是那句话,挺李鸿章,就是保自己。

该怎么评价曾国藩的这番见解呢?

退而求此次的高明往往只会说出事情的一面。

然而,所有的事情都有正反面,更重要的,正反面很多时候并非一样大小。

就说此后的李鸿章和淮军吧。

从正面看,他的确维护了湘淮一家的颜面。

但从背面看,淮军却是湘军最大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存在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在曾国藩攻下天京后,清廷才会那般强势地对待他。

只封侯。

而且必须尽可能、尽快地自废武功。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