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诗词歌赋 >

这场座谈会让文艺界焕然一新 歌剧《白毛女》成为经典世代流传(2)

故事讲述的是17岁的农家女喜儿,其父杨白劳被苛刻腐朽的封建制度逼得欠了债,债如驴打滚,一年比一年多,最后把杨白劳逼死了,还要拿喜儿去顶债。喜儿被逼逃到山洞里,变成了“鬼”。八路军到来后,把她从山洞里救出,让她重见天日。

虽然延安时期根据地极其艰苦,物质生活条件恶劣,但也给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提供了基础。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的艺术家们,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该剧把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作品之一,迅速风靡,广受赞誉。

词作家、剧作家乔羽对《白毛女》有一个很高的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它还告诉人们旧的制度必须消灭,要用一个新的中国替代旧中国。”

歌剧《白毛女》的问世,表明了在党的领导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懂得怎么样用文艺武器去团结自己、教育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说明了革命要靠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的道理。

歌剧《白毛女》1945年在延安演出,王昆饰喜儿。图据中国歌剧舞剧院官网

接时代的“地气”

不照搬旧戏剧形式创新曲调

《白毛女》之所以能够成为文艺的“武器”,起到团结和教育的作用,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接地气”,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与当下相符。

关键词:白毛女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