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士兵作战败逃多少步,都要记录在案?出土竹简藏着多少秦军秘密(2)

今按:笔者以为,《新解》中将“来追反寇”置于首,不太恰当。首先,从简文来看,“反寇来追者少”的描述,被置于秦军部分士兵畏耎溃逃之后,以及“鞠之”得到的㺒等士兵的口供也是,先逃跑,才有“反寇来追者少”的描述,故,反寇来追,其实是发生在战斗后半段而非前半段的。

战斗的前半段,按简文,首先是“得、文、芻、慶、綰等与反寇战”,接着发生“忌以射死,卒喜等...短兵死”的情况,然后才出现“畏耎”“还走”等溃逃现象。其后是战斗的后半段,叛军见秦军出现溃逃现象,进行追击,但人数少,被稳住战线的秦军反杀,最后引发连锁反应,败入营寨,被歼灭。

由此,我们可以重新还原战斗的过程。首先是双方开战时的情况,前文提到,反寇在被射败后即撤入营寨,说明反寇营寨离战场不远。则,此战最初,或是叛军依托营寨,在寨外与秦军作战。而“得、文、芻、慶、綰等人”首先犯下“不伍束符”的过错,其后出现了“忌以射死”的情况。

士兵作战败逃多少步,都要记录在案?出土竹简藏着多少秦军秘密

这里有两个点需要解释,即“伍束符”的意思和“忌”的身份,《修订本》注释将此解释为“用伍符约束”、即列队用兵符管束、《考释》中则认为“伍束符”并非用兵符管束,而是指军中什伍之制,“伍束符”与“不伍束符”之间是士卒有无伍籍的问题。《新解》中则认同《考释》中“伍束符”为什伍之制,但提到伍籍在秦军编制中是广泛存在的,故“伍束符”与“不伍束符”当理解为士卒是否同进取。

笔者以为,《修订本》之说与《新解》之说可以综合一下,即,“得、文、芻、慶、綰等人”没有服从军官命令保持队列,或未服从命令与友军一同前进。至于《考释》之说《新解》已批,什伍之制是秦汉军队的基本编制,用是否有伍籍来解释实属勉强,再就是忌的身份,《新解》认为忌当是此战的指挥官,因为后面的卒喜有加卒为前缀与他区分。

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明忌或非一般士卒,而不能断定他就是此战的指挥官,因为后面退缩士兵重新列阵说明有军官在稳定战线。同时,指挥官一般也不会直接投入到最前线的作战,这种任务一般还是由下一层级军官执行。厘清这两个问题,就可以解释前半段的战斗情况了。

首先,若反寇依托营寨作战,则秦军当是发起进攻的一方,双方此时的交战距离,《新解》通过“得、文、芻、慶、綰等人”后退约四十六步后,距离战死者百步,认为可能是“忌”指挥部队前冲了五十余步距离,与叛军撞上,双方相向而行,速度接近,则叛军可能也冲出五十步,则双方一开始是相距百步。

此说可从。结合前文对“伍束符”的阐释来看,则很有可能是忌下令部队冲锋,而“得、文、芻、慶、綰等人”不听调令,与冲锋的“忌”所部士兵脱节,而“忌”所部士兵在冲锋过程中,遭受了营寨处叛军的投射火力打击,“忌”被射杀,余部在短兵相接后被叛军以优势兵力击败。

士兵作战败逃多少步,都要记录在案?出土竹简藏着多少秦军秘密

▲纪录片中展现的秦军方阵/图源《复活的军团》

另外,《新解》中将“穨、秙等伍束符,卒毋(無)死傷者。”理解成未逃跑、逗留原地的士兵,因为战后的处理是“餘皆奪爵以為士五(伍)....”笔者以为,此句当是作为与“得、文、芻、慶、綰等人”不伍束符行为的对比,“穨、秙”等组织度较好的士卒应该没有参加前半段战斗,而是作为后方压阵的存在,这点后文再讨论。

至于为什么战后所有人都遭到了处罚,笔者以为,或是因为此战损失过大,且战死一名军官的缘故。又或是,这些人可能就不在处罚范围内,毕竟《新解》中也提到部分跟随忌迎战的士兵是应受奖赏而非处罚(但笔者认为随忌冲锋的部队恐怕是全灭了),“穨、秙”等士卒无过错,出现在案件中也只是作为一个对比存在。当不在受罚范围内。

而在忌所部被击败后(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或者说,在忌被射杀之后,“得、文、芻、慶、綰”等十二个士兵很可能彻底失去战心,往后溃逃了四十六歩,而同样畏耎逗留的“㺒”等十四个士兵见状,也一同溃逃,但只往后跑了十二步。之所以停下,很可能是被后方压阵的士兵逼回。

士兵作战败逃多少步,都要记录在案?出土竹简藏着多少秦军秘密

从逃跑的人数看,一共二十六个士兵,即五伍加一人,那么秦军有可能是分成两批次,第一批次是战力较差的一批,大概在五十人(一屯)左右,先去试探叛军,结果刚发起冲锋就有一半的士兵畏耎,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关键词:汉朝,Jeep指挥官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