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陷人生绝境!曾国藩如何进取解困?李鸿章如何聪明自保?都是高人(2)

曾国藩认为自己有得力的部下,得力的部下也应该能带来好运气。

遗憾地是,这一回他太乐观了,现实远比他想像的更残酷。

在当时,徽州是祁门最重要的屏障,只要牢牢守住徽州,祁门当安然无恙。

然而在为徽州选将时,曾国藩却犯了一个诸葛亮式的错误,因为太欣赏对自己有恩的李元度,他将这个事关祁门生死的重任交给了这个并善于守城的读书人。

结果,太平军抓住徽州城内湘军与绿营矛盾尖锐这一致命处,策反了绿营首领,一夜之间里应外合攻破了徽州城。

祁门顿时门户大开。

面对太平军三路大军的围攻,只有三千守城力量的曾国藩随即陷入命悬一线的绝境。

此时的曾国藩能做什么呢?除了派出三千兵誓死抵抗,唯指望悍将鲍超能及时回援救驾。

这是曾国藩一生中经历的最凶险时刻之一,他又一次写下了遗书。这次不是羞愧负气,而是誓死保存气节,只要太平军攻进来,他就拔剑自刎。

但久经沙场磨砺的曾国藩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在绝境中自乱分寸,相反在祁门空城中,他拿出了值得称赞的镇定与智谋。

陷人生绝境!曾国藩如何进取解困?李鸿章如何聪明自保?都是高人

因为空城随时都有可能被太平军攻破,那些并没有真正见过残酷厮杀的文人幕僚们吓破了胆,这些人买通城里的小筏子,每天夜里都有人带着行李乘小筏子向城外逃命。

人跑了不足惜,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无论是让守城的兵士看到,还是让太平军看到。

就在这能多坚持一刻就多一份生机的关键时刻,曾国藩一硬一软地来了两手,这危险的信号随即就让他扼杀了,祁门转而又被塑成了一座诸葛亮式的空城。

他先召来尚未跑掉的亲信幕僚问,死在一起如何?

幕僚们是集体沉默。

待此种沉默越来越沉重后,曾国藩随即亲拟了一份告示——

当此危急之秋,贼势凶猛,有非朝廷命官而欲离祁门者,本督秉来去自愿之原则,发放三月全薪和途费,拨船相送。事平后愿来营者,本督一律欢迎,竭诚相待,不计前嫌。

你不愿共患难,我却不计前嫌愿共他日富贵前程!

好一个欲擒故纵。

仁义承诺如鸿毛之轻,沉到每个人心中却有千斤之重。

每个人都有血性,就看在关键时候能不能高明地激发。人在危难中都苟且,但人在危难中也最易燃热血。曾国藩此举并非多高明,但却是关键时刻燃起众人热血的一把柴火。

正是有了这生死时刻,众人重新聚到一起的誓死铁心,空城虽空,但却坚固异常。

正是有了这难能可贵的坚固异常,曾国藩领着众人终于扛到了鲍超援军杀来的那一刻。

见到鲍超,曾国藩滚下两行热泪,他知道自己又一次逢凶化了吉——

陷人生绝境!曾国藩如何进取解困?李鸿章如何聪明自保?都是高人

这段历史,到这里基本就算讲完了,但还有一个尾巴很值得一说。

祁门转危为安后,此前丢失徽州的李元度并没有负荆请罪,而是择机开溜,另寻靠山找出路去了。曾国藩本不是不念旧情之人,但这一次,即便有说他忘恩负义的杂音,他还是坚持对李元度一参到底。

曾国藩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李元度失徽州如同马谡失街亭,曾国藩这是挥泪参奏以正军规。

也可以说这是舍人情,绝炸弹。

因为很多前途的炸弹,都是人情埋下的。

另一点也很有启示。李元度本是曾国藩同行者,一路功劳不小,但此人有个弱点应让我们引以为戒,无错时忠心耿耿,有错时三心二意,这样的人最终一定奔不出好前程。

反观李鸿章,祁门险情没有彻底解除时,他做了一件很虚伪的事,借着为李元度鸣不平,和曾国藩故意闹掰,然后借机逃离了祁门。

这算分道扬镳吧。

但分道扬镳后的李鸿章对我们也很有启示,在离开祁门的一年多时间里,袁甲三、王有龄等人多次邀请他,许以重保,但李鸿章均不为所动,宁愿在江西赋闲。

这显然是一种智慧。

因为李鸿章深知,危难下,离开算聪明,背叛却是傻。

因为那是断路、断前程之举。

境界不同,所以他和李元度的结局不同,不久,李鸿章就重回曾国藩身边,并很快得到了重用。

因为在曾国藩看来,李鸿章虽不能共患难,但那份始终不背叛更难能可贵!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