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曾国藩遇难题,慈禧要求淮军帮助,李鸿章抗旨不遵,官场造诣极高(3)

曾国荃用来围城的湘军吉字营虽然有五万之众,但很长一段时间,硬攻、挖地道、招降纳叛等等一切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怎奈金陵城高墙厚,守城的李秀成甚难对付,所以到头来还是止步不前。

还有更糟糕的,因为欠饷,营中军心涣散,军纪败坏,再这么耗下去,城未破,大军很可能已经崩溃了。

因为束手无策,心急如焚,曾国荃承受不住,终于肝病复发,昏倒在地,许多才苏醒过来。

曾国藩得知九弟病倒的消息,立即写来一封信——

“廿夜接十七夜来书,不忍卒读。心血亏损如此,愈持久则病愈久愈深。余意欲请少荃(李鸿章)前来金陵会剿,而可者两端、不可者两端。可者:一则渠处炸炮最多而熟,可望速克;一则渠占一半汛地,弟省一半心血。不可者:少荃近日气焰颇大,恐言语意态,以无礼加之于弟,愈增肝气,一也;淮勇骚扰骄傲,平日恐欺侮湘勇,克城时恐抢夺不甚,二也。”

从避免夜长梦多,心疼九弟的方面想,曾国藩是希望李鸿章的淮军前来助剿的,但想到李鸿章此来,要摘走曾氏苦守两年的果实,又确实心有不甘,曾国藩左右为难,只好让曾国荃自己做主。

曾国藩遇难题,慈禧要求淮军帮助,李鸿章抗旨不遵,官场造诣极高

曾国荃是猛人,比曾国藩干脆许多。

在给兄长的复信中,曾国荃直接撂下一语:“不劳他人伸手。”

可是,如此在金陵城下干耗着,情况却越发地险恶。据报,以扶王陈得才为首的太平军、捻军,正日夜兼程,从陕西赶至鄂东,正拟横扫安徽,驰援天京(金陵)。

清廷闻讯,一面调集大军前去阻截,一面严斥曾国荃进攻不力,并督促曾国藩迅速联合李鸿章的淮军,尽快攻克天京。

面对上谕严责,曾国藩怕有闪失,心思有些动摇,但曾国荃却“油盐不进”,坚决不同意淮军前来抢功。

为了阻止李鸿章奉旨前来,曾国藩无奈,只好亲自给李鸿章写信——

“舍弟所部诸将,素知阁下与贱弟至交多年,无不欣望大旆(pei)西来。而所疑畏者亦可两端:一则东军富而西军贫,恐相形之下,士气消沮;一则东军屡立奇功,意气较盛。恐平时至生诟谇,城下之日,或争财物。请阁下与舍弟将此两项预为调停,如放饷之期,能两军共同发放,更可翕(xi)合无间。”

曾国藩漂亮话里藏刀子,也是信手拈来。为了让李鸿章知难而退,他一句难听的话没有,而是拐弯抹角地说什么东军富西军贫,两军共同发饷,这就是逼着淮军与湘军一样,一个月发个三四两银子,这分明就是要把李鸿章的淮军吓回去。

看完信,李鸿章笑了,随即回了一封看似坦诚,实际也藏刀子的信——

“接兵部寄谕,饬派鄙军协剿金陵,鄙意以我公两载辛劳,一篑未竟,学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况入沪以来,幸得肃清吴境,冒犯越疆,怨忌丛集,何可轻言无略?常州克复,附片借病回苏,已奏报不能协剿金陵之由,弦外之音,当入清听。”

瞧这信写的,多聪明,多辛辣直白,就差再添一句淮军不能赴援,不是因为其他,而是曾老师不同意。

曾国藩接到这封信,明白李鸿章此举是以坦诚的姿态握住了自家把柄,此事一旦公开,朝中清流、反对派必将矛头对准他这个两江总督太存畛域之见。

此时怎样才能化解这种不利以及隐患呢?

最聪明的方式就是给对方扔去一个烫手的山芋。

曾国藩正是这么做的,他立即上奏朝廷“督饬李鸿章速赴金陵”。不光如此,他还说动曾国荃,分别写信给李鸿章,“请”他带兵助剿金陵。

曾国藩遇难题,慈禧要求淮军帮助,李鸿章抗旨不遵,官场造诣极高

曾李师徒斗法,慈禧看得清清楚楚,眼见李鸿章被逼入死角,清廷于五月十三、十七、二十日三次严旨催促李鸿章援军,二十四日上谕又说:“着李鸿章仍遵前旨,于所部各营内挑选精壮便捷善于攻城者二三千人,即交刘铭传等带赴金陵,该抚或俟长兴得手后,统率诸军助攻金陵,不必非等湖州克复。”

此时,李鸿章遭遇了官场或者职场的一个典型困境,老师心不由衷地将表面文章做足了,老板又发话了,此时到底是应该坚持做君子,还是顺势做现实主义者呢?

李鸿章随后的做法告诉我们,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做君子。因为这个时候做君子,是最值钱的。但此时做君子,绝不能毫无底线,而应该只做到七八分,剩下两三分则要用来“丑话说在前头”。

这样,你的仁至义尽,才会有硬度。

不妨来看看李鸿章是怎么做的。

五月三十日,李鸿章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筹划金陵湖州缓急片》——在这道奏折中,李鸿章坚持做官场君子,详细说明了淮军仍旧不宜赴援的理由:

一、湖州的长毛实力太强,淮军和他本人都不敢轻易离开。李鸿章滴水不漏地说:“湖州贼股甚众,附城数十里内,面面贼垒,堵逆黄文金、辅逆杨辅清等均系百战悍贼,浙师似难独立制之。现因湖城未复,东自吴江、平望、西至宜兴、溧阳数百里间,均须分守,牵制许多。臣军大半分守各城,若欲臣会攻金陵,又欲臣协剿湖州,臣力实有不给。若令臣弃湖州而赴金陵,事体固分轻重,时势固有缓急,若臣统兵远去,而湖贼窥伺入境,孰与主持调度?若仅分兵远去,少则无济于事,多则各统将资望相等,号令不一,与曾国荃各军错处围城之下,曾国藩与臣皆不放心。”

二、淮军的炮队,目前仍不能立即调到金陵前线:“炮队现尚未齐,将来凑齐时,因雇洋人教习,恐非诸将所能节制。顷据郭松林等禀称,现在天气炎热,洋枪连放三四次即红,多则炸裂,开花炮放至十数出后即不能着手。昨攻长兴各项炮具俱已震损,急须回苏休整,三伏战事颇难亦系实在情形。”

这一通理由说完,李鸿章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一箭数雕地在结尾处来了这么一段:

“唯是叠奉严旨,饬臣军会攻金陵,曾国藩兄弟又屡次檄调,事关大局,无论有济与否,必应竭力相助。臣拟日内由太湖驰赴长兴前敌察看军情贼势,相机调拨,而后折回苏城。大约七月份若金陵仍未克,臣将亲带炮队,驰赴金陵城下。”

寥寥几句话,李鸿章既表明他维护朝廷和两江总督的权威,又列出了赴援的时间表,更关键的是,他以这种方式向曾国藩兄弟打去了招呼,仁至义尽从来都是有前提、有时限的,如果六月底还不能收复金陵,那就休怪淮军前去去争功了。

此奏发走,同一日,李鸿章还分别给曾国藩和曾国荃各去一信,并附上了这一道奏折。

曾国藩遇难题,慈禧要求淮军帮助,李鸿章抗旨不遵,官场造诣极高

细细品来,官场高手过招,真是于无声处,一层之下还有另一层——李鸿章不掠人功,知恩图报,不奉旨赴金陵,令曾国藩兄弟感到高兴;而在知恩图报的同时,李鸿章又将不能赴援的真正原因道破,曾国藩兄弟为此感到尴尬,却又不敢肆意驱使;有了这个效果,李鸿章又再次不奉旨,并为曾国藩兄弟洗脱嫌疑,维护了他们的颜面;最后,李鸿章不忘留有余地,声称金陵如不能如期攻克,朝廷再催,他奉旨前来,就是仁至义尽之后的正当之举了。

这样的奏折,到了曾国藩、曾国荃手里,两兄弟心情固然复杂,但也无话可说,只能率军死命攻城。

所幸,用地道攻,曾国荃最终拿下了金陵。

这时候,李鸿章可以来捧场了。

见到自己最得意、也甚头疼的弟子,曾国藩执手向李鸿章由衷地说了一句:““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

可以想见,没有周折,李鸿章太听话,或者压根不听话,曾国藩都不会由衷地说出这样的话······

而这正是官场或者职场中人应该深沉体会的。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