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从谈“象”色变到民心“象”通——云南的与象同行之路

下午茶时间到了,小象“羊妞”兴奋地飞奔而来,在人群前面“急刹车”,等着享用大餐。

“大家不用担心,羊妞虽然是风一样的女子,但它不会冲撞你。”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救助员陈继铭笑着对参观者说。这头被他亲昵地称为“人来疯”的小象高1.9米,体重1.4吨,即将年满8岁,按照象龄标准来说是个青少年。

看着羊妞悠闲而满足地吃着切好的胡萝卜,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它曾是被村民救助的“弃婴”。

2015年8月17日,刚出生一周的羊妞因脐带感染被象群遗弃在普洱市的一个村子附近。当村民发现时,它倒在柴房外的地上。“当时羊妞状态非常不好。”陈继铭回忆道。“新生的健康象宝宝一般是100公斤左右,而它只有76公斤,瘦的只剩皮包骨了。”

村民们在第一时间就给奄奄一息的羊妞喂了水和食物,并联系了救助中心。

“当时羊妞急需要补充营养,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象奶可以让它支撑到救助中心。”陈继铭回忆道。有一位得知消息的村民立刻从100公里外送来三只黑山羊,用羊奶保障小象每隔半小时的进食需要。救助站通过征集的方式,给羊年出生靠羊奶活下去的小象取名为“羊妞”。

在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斌看来,羊妞的救助得益于村民护象意识的提高。这一观点得到了一直关注野生大象的云南日报记者戴振华的认同。

“十几年前,‘人象冲突’还非常严重,时有大象毁坏庄稼和房屋,攻击人的事件也不算少见,村民会因此驱赶和伤害闯入的野象。”戴振华说。

学术期刊《林业经济问题》2020年一篇文章引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统计数据称,1991到2004年间,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共造成损失粮食约44530吨、橡胶约228万吨、甘蔗约60000吨,直接经济损失巨大;1991年到2008年期间,在西双版纳州内野象攻击人数超过140人,造成30余人死亡,老百姓一度谈“象”色变。

云南省南部拥有北回归沙漠带上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适合亚洲野象生活。针对可能出现的损失,云南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实现了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全覆盖。

“大象跑到村民庄稼地里扫荡一圈,人家辛苦好几个月的收成直接没有了,村民肯定会不满。”王斌说。“现在有了保险的赔偿,村民们对大象的抵触心理就大大降低了。现在他们看到受伤的大象不会第一时间去驱赶,而是立刻给我们打电话。”就在前几天,中心就接到一头公象受伤的消息,救护员到场完成救治之后撤离原地,远看着醒来的公象甩着尾巴自己离开。

为避免可能会发生的人象冲突,西双版纳建立了国内首套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微信、短信、广播等方式通知村民回避。2016年到2019年间,勐海县的全方位监测预警已经成功避免“人象冲突”事件近60起。

同时,云南省政府鼓励村民参与包括人象冲突管理和栖息地保护规划的制定,并且出台政策鼓励村民向生态农业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在确保村民利益的同时,开展一些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来提高大家护象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祁苑玲说。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数字显示,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超过60头。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大趋势下,云南亚洲象种群正进入快速增长期,象群出现了‘婴儿潮’。”

2021年,云南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备受关注,让世界看到了人象的和谐相处。

这样的和谐在陈继铭眼中已经成为常态。他随口就能讲出一两件这样的事。比如前几日,有村民在割橡胶的路上看到泥坑里有两只小象,便立刻报警表示小象急需救助。等森林公安、救护员等人员赶到后发现,小象只是因为天气炎热,来到泥地打滚降温。

“虽然这是一个乌龙事件,但足以体现村民对象群的关心和爱护。”他说。“我们接下来的工作会进行科普,让大家对野生大象的日常更加了解。”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邹钰坤

(原标题:从谈“象”色变到民心“象”通——云南的与象同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