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绘就“诗与远方”的动人画卷

苍茫高山、葱郁森林、广袤草原、逶迤冰川、湛蓝湖泊、丝路古道、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馈赠造就了雄奇壮丽的青海风光,辉煌灿烂的历史铸就了独特多彩的高原文明。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考察时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为青海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海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江之源的壮美景色、青海高原的文化底蕴、大美青海的今朝新貌,绘就出一幅“诗与远方”的动人画卷,“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品牌唱响全国乃至世界。

资源禀赋

擦亮生态旅游“金名片”

“端午将至,仲夏歌长。不出去撒欢玩儿,感觉都辜负了这美好时光。”90后西宁市民孟小军已提前规划好出游线路,他想趁端午节假期,带上父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

“从西宁市出发,先去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禹王峡景区4D玻璃观景台体验步步惊心的快感,然后到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船出游观赏黄河最美风景,留宿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再去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旅游景区感受水天一色的自然之美……”几天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

随着全省旅游旺季的到来,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出“黄河廊道生态之旅”“天境祁连绿色生态之旅”“烂漫时光 赏花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极大地满足了市民游客赏花摄影、亲子旅游、近郊自驾、乡村休闲的需求。

青海之美,美在生态。在青海,生态是幸福色,更是文化旅游的发展底色。当青海生态、自然、人文之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总要去趟青海吧!”成为旅游爱好者的向往。

青海具有一批世界级的高品质生态旅游资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青海既有终年积雪的冰峰,又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既有坦荡无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红柳绿的河湟谷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各类资源一应俱全,各展风姿,构成了一幅幅原始、纯净、雄浑、壮观、神奇的大自然秀美画卷。

这些让青海完全具备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阶段,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近年来,青海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厚植生态理念,坚持文旅赋能,勇于创新精进,构建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目前,青海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统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打造以西宁市为中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为支点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探索建立生态旅游特许经营机制,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构建生态旅游风景道……如今,青海努力探索生态优先、青海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深度融合

推动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以“美好中国 幸福旅程”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旅游日”主题月、主题周、主题日活动贯穿了整个5月,全省各地在激情燃爆的“五一”假期之后,更是注入强大动力,通过举办主题日活动、自驾活动、旅游商品展示、推出优惠措施等方式,诚邀八方游客相约大美青海,共享幸福旅程。

今年的“中国旅游日”,全省陆续开展“中国旅游日·青海礼物”旅游商品展示、“邀约大美青海 共赴生态之旅”旅行商踩线等67项文旅活动。同时,通过“云闪付”等平台发放青海文旅惠民消费券,举办公益性文艺演出,扩大开放公共文化场馆,推出门票免费、打折等107项120条惠民措施,掀起夏日青海“玩嗨了”“买嗨了”“吃嗨了”的新浪潮。

来自山东的马占山夫妇第一次到青海旅游就碰到了“中国旅游日”,他们大赞青海好风光的同时,还对购买的青海土族盘绣爱不释手,“我们要把这些色彩鲜明、造型多样、寓意美好的土族盘绣香囊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和大家一起分享来自青海的美好祝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并注重参与其中,亲近、感受自然人文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对此,青海在坚持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重点的同时,深刻把握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随着“旅游+”“交通+”“生态+”的发展,促使青海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旅游游憩、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打造了以国道、省道、铁路沿线为基础,融合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道路。这些旅游风景道将景区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成为兴业富民的“产业道”、灿烂多彩的“文化道”、山清水秀的“生态道”。

在此基础上,青海不断完善交通旅游服务设施,培育红色游、乡村游、冰雪游等。具有青海独特代表性的旅游线路不断涌现,一批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

同时,青海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多产业互相交融、互相支撑,发展云演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完善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功能,形成市(州)、县、企业、个人四级联动指挥体系,推动青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赋能

尽显青海旅游多元魅力

用皮影戏生动讲述青海故事、凭巧手绣出青海风采、借文创产品让非遗“活”起来……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青海主会场活动现场,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大放异彩,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展品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关注。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各地举办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线上线下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畅享非遗购物、探访非遗美味、共赴非遗旅游。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以多样形式融入现代生活,生动展示着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热贡艺术、青海“花儿”“青绣”等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等相映生辉……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青海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青海在四级名录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非遗数字化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建设、“青绣”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生动的实践,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格局。

青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热水墓群、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宗日遗址等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热水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

此外,一项项艺术创作生产再攀高峰,民族歌剧《青春铸剑221》、生态舞剧《大河之源》、现代京剧《生如夏花》、平弦花儿剧《绣河湟》等剧目,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神食粮;一场场文化惠民演出吸引眼球,“戏曲进乡村”“文艺轻骑兵”“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在青海,文化发展“风生水起”,让大美青海更有魅力,更好地满足了大众对“诗与远方”的向往。记者 郭 靓

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郭肖

(原标题:绘就“诗与远方”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