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華看點

科學研究實證: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比例非常低”(3)

2022-12-06 03:21:06人民日報客戶端

安全!國內外大量科學研究實證不良反應“比例非常低”

有些人、特別是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對疫苗接種的安全性保持懷疑,擔心與正在進行的其它治療有衝突,或者引發某些“後遺症”。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近日發布《關於印發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了接種禁忌判定標準,包括:

①既往接種疫苗時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

②急性感染性疾病處於發熱階段暫緩接種;

③嚴重的慢性疾病處於急性發作期暫緩接種,如正在進行化療的腫瘤患者、出現高血壓危象的患者、冠心病患者心梗發作、自身免疫性神經係統疾病處於進展期、癲癇患者處於發作期;

④因嚴重慢性疾病生命已進入終末階段。

12月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王貴強接受采訪時表示,應由醫務人員科學判定接種禁忌。此外,重點人群都應積極接種疫苗,為自己的健康護航。

對於健康狀況穩定,藥物控製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上海市衛健委相關專家都建議接種新冠疫苗;腫瘤、術後患者則參考臨床醫師建議,結合患者健康狀況和相關指標,如病情尚不穩定,可暫緩接種。

另據國家接種指南,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與其他疫苗接種間隔至少14天;18歲及以上人群可以同時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發生一些特殊情況需要應急接種其它疫苗時,可不考慮間隔問題。

科學研究實證: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比例非常低”

設在上海社區老年活動室內的一處疫苗接種點

全球多項研究已證實,無論針對老年患者、免疫抑製人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或具有合並症(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患者等,新冠疫苗接種都有較好的安全性,WHO的SAGE專家組(免疫戰略谘詢專家組)也推薦各類疫苗在上述人群中注射。

華山醫院感染學科團隊針對感染病學領域常見疾病進行的多項隊列研究提示,在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肝髒腫瘤等患者中,國產疫苗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均為0。他們與華山肝移植科牽頭的全球最大樣本量肝移植人群滅活疫苗安全性研究也顯示,對於移植後人群,疫苗接種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坊間流傳,疫苗接種後有很多不良反應。該怎麼看?

華山醫院感染學科團隊解釋:短短兩年,全世界完成了130多億次疫苗接種,全中國超過90%人口完成接種。這一極高的全球接種率,意味著大量罹患各類疾病的患者,同時接種了新冠疫苗,導致了較多的偶合反應報道(即疫苗接種過程中,受種者正好處在一個疾病的潛伏期或者發病前期,疫苗接種後巧合發病)。偶合反應不是疫苗接種引起的,與疫苗無關,也不屬於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也有部分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在疫苗接種後1個月內,臨床上判斷和疫苗接種高度相關。國務院聯防聯控發布機製發布會顯示,截至今年5月30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過33.8億劑次,累計報告預防接種後不良事件238215例,總體報告發生率為70.45/100萬,低於每年常規接種的疫苗,相對於龐大的接種基數“比例非常低”,不應影響疫苗總體安全性的評估。

科學研究實證: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比例非常低”

12月4日,楊浦區平涼路街道黨建服務中心新冠疫苗接種點,不少市民嚐試吸入式疫苗接種

必要!實現共同願景更要共同努力

“全世界從未有一種疾病的疫苗,被全世界科學家們在一年多時間裏進行了如此完整和大樣本的探索。”華山醫院感染學科團隊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持續三年,眾多科學家與醫務人員全力投入這些科學數據的搜集、研究和展示,可以讓醫生和公共衛生領域工作者更好推廣和評估疫苗,讓群眾更全麵了解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

感染學科專家指出,疫苗的廣泛接種是構建群體免疫屏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將是降低醫療擠兌、戰勝這場疫情的關鍵。

科學研究實證: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比例非常低”

12月1日,醫務人員通過嚴格防護流程為楊浦區殷行街道久安養老院的15位老人上門完成第一針疫苗接種

“通過疫苗接種、藥物的治療,我們已進入到對病毒馴化、控製的階段了。”張文宏教授說。為提高疫苗效力,他還建議,在接種第三針加強針時選擇異源接種,並呼籲未來開展第四針疫苗接種。

(本文圖片分別來自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公眾號“滬小康”和上海楊浦融媒體中心)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