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民歌发展被批“千人一嗓” 唱法单调缺少个性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起了……”

“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流水日夜响。”

……

相信听到这亲切的旋律,都能唤起大家心底对中国民歌最美好的怀念。可近年来,民歌并没有得到太多新鲜血液的补充。人们所传唱的更多仍是郭兰英等艺术家们曾经的经典作品。而今,千人一嗓、曲目单一等问题在民歌发展中突显出来。

问题:

唱法单一创作匮乏

刚刚结束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比赛,集中反映了当下民歌出现的问题。其中观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千人一嗓”,总觉得歌手唱歌的声线都一个样,没有特色,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有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很多民歌手都不认为确立个人的风格很重要,而以能够模仿别人的演唱为荣。还有专家表示,歌手的风格往往根据观众的喜好而转变。比如大家喜欢宋祖英,就可能会有很多“小宋祖英”出现。更有人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太强调唱法的规范和统一,才造成了选手唱出的歌千篇一律。

以上问题,其实和当前民歌的教育不无关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词曲作者徐沛东感慨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没有民歌教育,反而那时民歌的风格流派很多。现在老师们也不希望学生都一个样,但教的却是一样的。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技能量化归类了。”那么,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更多的人唱好民歌。身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兼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的赵季平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一定要深入民间,贴近生活。“我从陕北调了一位在民间演唱40多年,占有丰富民间资料的老人到西安音乐学院执教,专门贯彻我的教学思路,收效甚大。”据赵季平介绍,自己能有今天的音乐成就,与20多年在地方剧团排演民间戏剧秦腔的经历密不可分。他反复强调:“教育很重要,民歌不能只学技术,要贴近生活。演唱者不能到最后只创作出小众的、自得其乐的作品,唱出的应该是百姓心中的话。”

关键词:民歌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