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补天、填海、追日、奔月(2)

但是,我说过,在华夏土地上,补天是基本逻辑。

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补天、填海、追日、奔月

再说填海。这是华夏文明的又一种主干精神。

精卫的行为起点是复仇,但是复仇的动机太自我,支撑不了一个宏伟的计划。终于,全然转化成了为人间消灾的高尚动机,使宏伟有了对应。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在有生之年看不到最终成果的行动。神话的中心形象是小鸟衔石填海,以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挑战着无法想象的浩瀚和辽阔。

一开始,人们或许会讥笑这种行为的无效和可笑,但总会在某一天突然醒悟:在这样可歌可泣的生命力盛典中,最终成果还重要吗?而且,什么叫最终成果?

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十分强调华夏文明的实用性原则,我并不完全同意。大量事实证明,华夏文明更重视那种非科学、非实用的道义原则和意志原则。精卫填海的神话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由此,还派生出了“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相似话语。这几乎成了中国民间的信仰:集合细小,集合时间,不计功利,终能成事。

如果说类似于补天救世的大事不容易经常遇到,那么,类似于衔石填海这样的傻事则可能天天发生。

把这两种精神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华夏文明能够在世界所有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灭亡的原因。

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补天、填海、追日、奔月

再说追日。

一个强壮的男子因好奇而自设了一个使命:追赶太阳。这本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行为,却因为反映了中国人与太阳的关系而别具深意。

关键词:遇城,遇自己,夸父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