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余秋雨谈儒释道:孔子给了我们最牛嘱咐,老子是中华文明清道夫

余秋雨谈儒释道:孔子给了我们最牛嘱咐,老子是中华文明清道夫

2018年8月14日,余秋雨先生受邀到湖畔大学与企业家们畅聊儒释道文化,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有删节,未经作者审核。

01、文化是什么?

现在我们在讲文化的时候,好像讲老,讲旧,再弄点诗文这就是文化了。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误会。文化其实成了我们的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要背那么多诗,要背那么多古文,要知道那么多历史。

我们的时间那么短,我们的生命其实非常珍贵,我们花得起那么多时间去耗费吗?

请大家想一想,比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更久远,文化更辉煌的有两个地方:一个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文明比中华文明早得多了,而且也非常辉煌,巴比伦文化,不得了。

第二个是埃及,尼罗河边上金字塔下的埃及文化,也比中国文化久,法老的遗言也是非常精彩。

如果现在伊拉克人和埃及人成天讲他们的巴比伦文化和法老遗言,世界会怎么看待他们,会提高他们的威望吗?会增加他们的创造力吗?肯定不对。

我们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的遗产,一定要用一个现代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的态度看。如果用那种非常崇拜的态度去看,一定不属于今天在座的这些人的基本思维。

社会上允许有一些老人家,有一些很少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去背,他们去记,尽管我们也会提醒他们在电脑时代你们还是最好锻炼身体不要背那么多记那么多了,但是也允许他们。

而社会最尖端的那些人,如果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在实践已经淘汰了的东西里面把生命投进去,你们心里也知道不值得,那还要听人家的,就是虚假了。

所以今天我首先要讲的,就是我们对文化的含义要有一点认识,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一般理解的文化:古诗、文物、古迹、遗产……但这肯定不是我们一定要提倡的文化。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有过很多跨国婚姻,很大一批后来慢慢离婚了,离婚的具体原因各种各样,但是总体原因叫“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使很长时间的婚姻可以离开,连孩子都可以放弃。这个文化就是我们现在要关心的文化了,这是很大的文化。

但是你仔细看,夫妻两个都不会背古诗,也不收藏文物,对文化遗产也没有太大兴趣,这样的人为什么因文化差异而离婚了呢?

我经过认真研究,比较了世界上两百多个文化的定义,比较以后得出了我的定义,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

比如我认识在美国生活的一对夫妻,丈夫是中国人,他们的裂痕首先是每个清明节丈夫都要回来祭祖,我们在座的人一定都明白原因何在,他们家有兄弟姐妹,趁这个机会聚一聚,这牵扯到中国的精神价值。

但是对女方来讲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又不是假期,机票又不打折,为什么每年去呢?这就成了生活方式了,这点成为他们两个人情感裂痕的开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问题。

所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本质。至于能不能写诗,能不能背古文,这是非常次要的。

中国几千年历史,文盲的数字极高极高,但你能说中国人没有文化吗?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对企业来讲很可能变成了工作方式,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状态了,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讲得深一点,长期的精神价值和长期的生活方式,让一群人变成了不同的人,这个不同的人我们叫集体人格,鲁迅把它说成是国民性。中华民族文化最后的沉淀物,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我们讲文化有时候讲人文,人放进去,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把文化的最后沉淀说成集体人格,是欧洲有一位学者——荣格,比鲁迅大8岁,比胡适大十几岁。最早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是个文化学者,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他对佛教禅宗的研究,对好多问题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荣格曾问胡适,中国有个周易你怎么看?胡适说周易不行,周易是迷信,是一种巫术,是种符咒。荣格非常纳闷,中国学者怎么把他们自己的好东西就放弃了呢。他认为周易的物极必反的思想,是欧洲的哲学家都达不到的。

文化的事情搞清楚之后,我们对文化表皮的现象不要过多地重视,重要的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最后是集体人格。我对中国文化的判断,也着重讲集体人格。

余秋雨谈儒释道:孔子给了我们最牛嘱咐,老子是中华文明清道夫

02、孔子给了我们最牛的嘱咐

中国古代最让人头疼的,叫儒释道。即便是非常牛的学者,对它们了解也很困难,因为它们太庞大、研究者太多、注释者太多、经文太多,很难直接面对。

浩如烟海的书籍怎么去面对它?我想告诉大家一点,儒、释、道,都是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提出了一个人格理想,集体人格是不一样的。

世界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理想,有的民族用的是酒神人格(德意志),有的是绅士人格(英国),有的是骑士人格(法国),有的人格理想是武士人格(日本),还有的是浪子人格、牛仔人格,没有褒贬。

在中国,占核心地位的儒家,所提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

孔子千言万语,核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这一生,后面的目的都没做到,他坐着牛车在外面晃了几十年,没人听他的,最后回到家发现家没了,妻子已经死了,后来儿子也死了,齐家和治国平天下都没做到。但孔子给我们最大最大的遗产,就是做个君子。

孔子和孟子他们留下的唯一的遗言,做个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儒家文化的最高遗嘱,也是最重要的遗嘱。

孔子他们很聪明,没有对君子做定义。他只做反面,反面就是小人,按照现在逻辑,边缘裁隔法,做君子不做小人,每一个概念提出的都是把君子小人做对立面。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他可以讲出一大串。学儒家文化,归根结底一句话,做君子不做小人,其他不重要。修身学儒家,该怎么治理我们不要太听,孔子本身就没实现,其他人根据他说的也没做好。

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儒家文化的最大成果,牵涉到文化的核心,集体人格——做君子。

佛教的人格理想是什么?觉者。要做个觉悟者,不以觉之人,那是佛教一定要引渡他们的。这是佛教的思维,在佛教看来,很多君子也没有真正的觉悟。

中国的道家,他的人格理想,按照一般说法是成仙。按现代科学的说法,庄子也是道教的重要思想,他用的是真人,真人即仙人。

真人有赤子之心,这是道家的人格理想。

儒佛道三种人格理想,大体上可以把这三种学说用这种集体人格概括起来。

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君子人格。从君子之道来讲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把最好的钥匙,强调人该怎么做人,做君子。

儒家里面最重要是孔子、孟子,荀子是集大成者,但创造性强的是孔子和孟子。这两个人对君子之道的论述,我简单分几点介绍一下。

怎么做个君子呢?有这么几个要求:

第一,按孔子的说法,“成人之美”的人,孟子叫“与人为善”。

孔子说的成人之美,和孟子讲的与人为善,在当时讲的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在当时的时代,美和善不太分,它们都是好事。

成人之美与人为善,这是君子的第一个要求。

《论语·颜渊篇》里讲了这么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反事。这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比如大家到街上一看,正好有人在结婚,新娘新郎在酒店门口,我们并不认识他们,但是我们投去祝贺的目光。这是成人之美的目光,就是君子的目光。

小人目光完全不一样,小人目光是看这个新娘漂亮不漂亮,新郎是不是有钱。他看的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如果和他们很熟悉的话,还会动一些歪脑筋,怎么产生破坏性效果。这是成人之恶,是小人。

最典型的,是司马迁讲到的小人的例子:费无忌,小人的典型。

楚平王的儿子要结婚,新娘在秦国,去接的时候费无忌一看,哎呀,这个新娘那么漂亮给太子可惜了,应该给现在的楚王。

这是小人的思维,因为给现在的楚王对他有好处,太子到底是不是能接班还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事,那时我还活着都难说。所以这个小人呢,就动脑筋怎么把新娘送给现在的楚王。

他快马飞奔到宫廷里,告诉国王,反正太子也没见到他的未婚妻,这个未婚妻是我见过最漂亮的,你最合适。皇上说这怎么办,整个宫廷都已经知道了,我怎能把儿子的未婚妻抢过来?

费无忌说这个事情包在我身上。小人的特点来了,小人一定成人之恶,不怕麻烦,办事能力高,无所不成。这个事情让他搞成了,小人见不得权力。

当然小人不能收拾残局,后来太子完全和皇帝对立,引起冲突,一片血海,他完全无法控制局面了,最后很悲剧。

孟子增加一条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和与人为善,如果有一点区别的话: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与人为善有点雪中送炭的意思,成人之美是在好事上增加一点,差一步帮一下就成功了。

君子的第二条叫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周是周到,考虑问题很全面;比有点比较的意思,小圈子,狭隘,比的过程当中发生争斗。君子只是周到,完全让每个人感到舒服,而不是小心眼,弄个小帮派小圈子跟人家比来比去。

我比较能够接受的解释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不拉小团体,不给大家经常比较,总是宏观的,照顾的,思考大的问题,让大家都能共赢,非常讲究界线,格局越比越低。

君子之道的第三点,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是坦荡荡的。

20年前有个说法,做个小人多快活,什么都可以干,不要面子多快活。但是孔子说了,小人是不快活的,每天晚上都在考虑成人之恶,人家的漏洞在哪里,缝隙在哪里,怎么动我的手脚,怎么样不被看破,整天鬼鬼祟祟。君子不做这个考虑,是坦荡荡的。

戚戚就是整天动坏脑筋,很忧愁,白天他们看上去运作非常顺畅,但是晚上他们真的是天天睡不着觉。这是小人的特点,你们如果整天在盘算,整天在权谋的话,在思路上已经有点小人的味道了。

坦荡荡是大成功的标志,是君子哲学。

君子中庸,是思维方法。中华文化为什么不灭亡的重要关键,是用了中庸之道,用了弹性哲学,用了不是极端主义的做法。

极端的一定不是君子,君子一定是中庸的。中,中间值;庸,寻常派。

中庸之道反对的,是所有的极端主义,你们心中有魔鬼,有愤怒,有一种成功感或是赌徒心理在召唤,都会产生极端思维。

极端主义经常有英雄感,很有感召力,像英雄一般。中庸的人往往反对这种英雄形象,你虽然很英勇,讲的话很动人,很有号召力,但这是悬崖边,你掉下去不算,你的崇拜者也会掉下去。

极端一定包含着夸张,夸张包含着虚假,不管事情的走向如何,这已经带有一点恶了。所以听到激烈的言辞,就知道这不是君子。

所以要寻找中间一条可走的路,平稳的路,寻常的路,让大家走,最好把悬崖边上的英雄也拉上来一起走这条道,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往前走的重要原因。我们年轻人一听,极端才痛快,才爽利。但痛快、爽利往往不是中庸之道所追求的东西。

君子要中庸,我们在中庸这条路上,中国走的应该说走的很精彩,给人家感到你们很窝囊,但是有的时候又很精彩。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唐代世界军事实力,第一是唐,第二是阿拉伯,老三是现在伊朗,当时叫波斯。

老二要打老三了,波斯向唐朝老大请求援助。按照我们年轻人说,那不能啊,我们一定要出兵啊,老二是侵略行为啊,不可以的。

唐朝思维是中国人的思维,他们发生什么矛盾我们不清楚,如果清楚的话和我们关系不大,而且山高路远,我们要经过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的峡谷出兵,如果要帮到忙的话出兵的数量也不小,损失太大。

这个时候,唐朝采取了一个非常中庸的想法,波斯王室搬到我们唐朝来,设立一个波斯督护府,在唐朝的疆土之内,我们不干涉你们的政治,你们在搬迁和政治延续过程中需要资金,我们可以给予补贴。

波斯王室非常高兴就搬过来了,后来还换了个地方,唐廷也允许了。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唐朝吸收了很多波斯文明,波斯文明被保留,波斯与阿拉伯人在唐朝做买卖关系也不错,和谐共处了。最厉害的是,中庸避免了古代的一次世界大战,并保留、交流了文明。

中庸容易被误解,也有的儒家学者改为中和。考虑好多问题的时候后退一步,取得中和的关系就会比较好。

君子非常讲究礼仪(行为方式)。礼里面包含两个,一个“敬”,对什么事情都要端坐着表现敬,第二是“让”,什么事情都让一步,辞让,这是有礼的两个标准词。

孔子认为明白君子之道的人不多,要文化程度高的人慢慢听才知道。那么绝大多数人怎么办呢?要通过强制和半强制的办法实现礼仪。

就像一个孩子在家里,他只有三四岁他不知道孝道,但是强迫他每天要给爷爷请安,这叫礼仪,礼里边的敬,早上起来爷爷奶奶睡好了吗,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首先动筷子。

首先学会礼仪,再慢慢体会君子之道。

我们中国有那么多节日,每个节气都是学礼的场所,春节的时候学什么礼仪,元宵节学什么礼仪,清明节、端午节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所谓的节日,是中国人学礼的东西。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非常讲究礼仪,这一点是君子的特点。

当君子之道还没法全面施行的时候,我们在动作上、在表情上有一些基本的礼仪,使我们成为礼仪之邦。

君子之道最后一条是君子知耻。是君子之道的最后一道阀门。

西方是罪感文化,东方是耻感文化。知耻这点很重要。孟子讲过一句非常绕口的话,“一个知道羞耻的人就不可耻了”。

我们为什么讲知耻呢?不知耻的中国人,经常把不可耻的事情当做可耻。比如孔子讲过一句话叫做不耻下问:向你的下级,向你的学生问问题不要感到羞耻;你的孩子不要因为爸爸的车没有其他孩子爸爸的车漂亮感到羞耻,这不对;房不如其他企业家的房大,没有买三个法国的酒庄,这不应该感到羞耻。

挑战了人文道德底线的,失信,是应该感到羞耻的,不与人为善,不成人之美这是感到羞耻的,而那些物质的东西不应该感到羞耻。

这是孔子孟子给我们定下来的君子之道,儒家文化的全部都在这个上面,其他不重要。

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儒家文化对我们最高的嘱咐。

需要强调的是,君子与小人不做绝对的划分,每个人都是君子和小人的组合体,经常培育身上君子的成份,减少小人的成份,这点非常重要。

最伟大的时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余秋雨谈儒释道:孔子给了我们最牛嘱咐,老子是中华文明清道夫

03、佛教的本质是缘起性空

关键词:文化,孔子,老子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