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才华横溢但急于求成的人,如何成功?曾国藩点拨郭嵩焘,一针见血(2)

此时距离曾国藩给郭嵩焘写下那两句警省重辞已经过去十七年了,由那封悄无声息的阻止信便知,在曾国藩看来,郭嵩焘的秉性并没有修为到纯熟的地步。

深入了解曾国藩,很多时候他是个很耿直的挚友。这一回,他虽然没有向郭嵩焘露底,但还是用心良苦地跟他彻谈了很久。

比起十七年前,这一回彻谈到最后,曾国藩给郭嵩焘开出个很直白的大药方。

他送了郭嵩焘一副对联——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题款更直白:”云仙贤弟亲家性近急遽,纂联奉赠。“

百年后再读曾国藩这两句质朴良言,有才华但无沉静圆润之气的人真该好好地去品读一番,才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记住,做事成好人不易,世事从容更难。

之所以不易又难?皆因为一个贪字,要么贪便宜,要么贪多。

才华横溢但急于求成的人,如何成功?曾国藩点拨郭嵩焘,一针见血

人的命运有时候很有些曲线轮回的味道。就像十七年前一样,接过这副对联后,接下来的几年,郭嵩焘似乎接受了曾国藩的劝诫,他在江苏任上,不仅发挥出了筹兵筹饷的才干,还参与主持了苏松减赋的大事。

因为干的风生水起,可圈可点,第二年,清廷以绩优,诰命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广东巡抚任上没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先是和两任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搞不好关系,接着又和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大闹矛盾。

说到他和左宗棠的这一段矛盾,还是晚清官场上的一场公案。在郭嵩焘本人以及局外人看来,郭嵩焘对左宗棠是有救命大恩的,不苛求左宗棠一定要大报其恩,但左宗棠至少不能做恩将仇报事。

但左宗棠却不是这么理解的,在左宗棠那里,恩情是恩情,事情是事情,你郭嵩焘如果不够格,我不仅不买账,而且还要用手段拉你下台。

如果说曾国藩给郭嵩焘上的是正能量一课的话,那左宗棠给他上的则是残酷一课。

啥是万难承认的图便宜?

自己有始终正视不了的问题毛病,却指望熟人旧交情能让自己一手,帮自己一把。

不帮、不让就是忘恩负义。

殊不知,这回不买单,下回一定跑不了。

郭嵩焘没能明白这一点,所以在被迫辞职回家后,他先是愤愤不平,大发牢骚,进而又给曾国藩写信,让曾国藩出来为他主持公道。

然而,曾国藩不仅不为他抱不平,反而要他自省,曾国藩说:”(汝)每遇褊急之时,有所作为,恒患发之太骤。“

一句话,你的毛病比左宗棠”忘恩负义“大。

郭嵩焘不服气,转而开始四处写信,揭露左宗棠不容他、不帮他、恩将仇报的劣迹,号召天下人共弃之,文祥、李鸿章、沈葆桢等人都收到了他如此这般的控诉状。

可结果却是遭遇冷场,无人出来为他帮腔。

才华横溢但急于求成的人,如何成功?曾国藩点拨郭嵩焘,一针见血

因为备受打击,郭嵩焘从此隐居不出,直到光绪三年,方奉命出使英国。

几经沉浮,按说这一回出使国外,郭嵩焘应该能有些沉静圆润之气了吧。

全然没有。

没多久,他与副使刘锡鸿便产生了巨大矛盾,一番明争暗斗后,他又一次败下阵来,最终托病归国。

回到湖南老家,郭嵩焘心灰意冷,誓不再出,转而以修志读礼解庄为乐,似已彻底摒弃了”褊急“的毛病。

可听说左宗棠逝世的消息后,他却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公负我,我不负公。“

由此打开追忆的阀门,郭嵩焘抒发出的还是一肚子的牢骚,曾国藩、左宗棠不过际遇好罢了,论平生学问文章,郭某人乃是安邦治国之才,只可惜际遇不及二人——

由此可见,郁郁而终的郭嵩焘一生不改”褊急“之病,始终没能服下曾国藩开出的那方良药。

其实服下曾国藩那方良药很简单,水向低处流,人才能向高处走。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