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中华文史 > 正文

奥斯曼帝国横扫巴尔干是靠人海战术?苏丹亲兵比欧洲骑士强在哪儿(2)

另外,在奥斯曼一世时期就在国内大力推行伊斯兰教,虽然国教是正统逊尼派,但是也受到了苏菲派神秘主义的影响,和一般认为的比较古板的逊尼派有些差别。正因如此,在奥斯曼演变出了米勒特自治制度。

这个制度的意思是不论信仰,只要是归顺奥斯曼的统治,并且缴税,就不会过多干涉正常生活。特别是在攻城的时候如果主动投降,那么奥斯曼就保证军队进城后秋毫无犯。所以在很多时候,奥斯曼军队攻城并不是靠武力,而是劝降。这也是奥斯曼能够在城堡林立的巴尔干快速扩张的一个原因。

但是有得必有失,依靠投降得来的领地并不是苏丹自己拥有的土地,所以像“蒂玛”制度那样的分封制就不能随意推行了。对于要继续剑指欧罗巴的奥斯曼,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1365年,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为了解决兵源问题,对当时的奥斯曼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对在小亚细亚实行的蒂玛制度进行了升级,取消了蒂玛领地的世袭制度。土地的领主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且如果蒂玛领主连续七年没有管理蒂玛,苏丹就会收回这片土地。

这样一来阻止了领主的土地兼并,而且提高了领主们的积极性。改制之后的领主被称为“西帕希”,也就是众多影视作品中奥斯曼重骑兵的形象。这种制度管理下的军队积极性是超过了当时西欧的世袭骑士军队的。

▲奥斯曼标志性的Sipahi西帕希重骑兵

而对于新征服的巴尔干基督教地区,穆拉德苏丹推行了德米舍梅制度(土耳其语意为“聚集”)。其实这种制度也不是他的原创,过去塞尔柱突厥帝国就有类似的“古尔兰”制度,古尔兰的意思是外国青年。

当时的塞尔柱突厥就有意地从被征服的外族人中,挑选优秀的青年为己所用。通过德米舍梅制度选出来的青年人就会成为“卡皮库鲁”(土耳其语意为宫殿的奴隶)。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会成为耶尼切里。

关于德米舍梅制度有许多误解,过去一些老的翻译将德米舍梅翻译为“血税”。这样的翻译给人一种惩罚性剥削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德米舍梅并不是惩罚,它仅仅是指一种系统性的,定期对于外族人才的遴选。

虽然只从基督教家庭中选取,还要求改信伊斯兰,但是一般来说5年才招一次,并且平均只从适龄孩子(主要是男孩)中选2.5%,这显然不是一种很严酷的剥削。

▲攻城战中的耶尼切里军团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