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正文

台儿庄大捷后,国军在正面战场为什么一溃千里?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势凶猛,国军节节败退。1938年春,日军计划南北夹攻,打通津浦铁路,合围徐州时,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4月7日,蒋介石收到了“台儿庄大捷”的消息,自然十分欣喜,但在欢欣鼓舞之后,蒋介石又收到了军令部长徐永昌的一封急电,内容是请求蒋介石对台儿庄大捷低调处理。蒋介石经过一番思考后,通电下达了“不令庆祝”的指示。

有一种解读认为,蒋介石之所以“不令庆祝”,是因为这一仗是在桂系将领李宗仁的指挥下打胜的。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颇深,这才有了低调处理的决策。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坚定认为是蒋介石有意打压他的功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蒋介石胆小,还抱有和谈的幻想,不想刺激日军,证据是4月7日蒋介石下达的指示中,有一条是:“所有宣传应努力报道事实,慎勿夸张。”

台儿庄大捷后,国军在正面战场为什么一溃千里?

台儿庄大捷后,国军在正面战场为什么一溃千里?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不难发现,上面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真正让蒋介石担心的是下一步的战局。台儿庄大捷的确是一次空前的胜利,但战争的总体走向依旧不乐观。在台儿庄被击退的只是部分日军,而更大规模的日军主力正在往徐州方向靠拢。后面的战役或许更加艰难。

双方都打起如意算盘

此时,日军情况究竟如何?

先说一下日军在台儿庄的损失。第五师团死伤6759人,第十师团死伤5325人,合计损失12000多人。从日军视角看,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值得。日军的战略意图是寻找并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因此,日军在台儿庄战败反倒非常兴奋。经台儿庄一战,日军基本锁定了云集在此的中国军队主力,这是一个歼灭中国军队的巨大机会。

台儿庄会战中死亡的日军。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

台儿庄会战中死亡的日军。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

在日军看来,如果能在徐州地区消灭中国军队主力,蒋介石就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本钱。中央政府失去权威,地方实力派很可能被诱降。这种情况下,日方逼迫国民政府就范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早在台儿庄战役激战正酣时,4月3日,日本大本营和陆军部联合下达“大陆指第106号令”,对中国军队发起“徐州作战”。总体的作战部署大致上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合作,将中国军队主力牵制在徐州地区,掩护日军第二军的战略包围行动;第二阶段是对徐州进行包围作战,切断中国军队退路;第三阶段是发起总攻,攻占开封和郑州,切断陇海线与平汉线,彻底把这里的中国军队击溃。

为了此次作战,日军投入八个师团,总兵力25万,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一半。可见日军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达到侵略占领中国的目的。

台儿庄大捷后,国民政府一方是怎么想的呢?蒋介石的心态十分微妙。事实上,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要求各部乘胜追击,对撤退的日军部队进行猛打。但这个命令实在是超过了前方部队的能力极限,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已经人困马乏,汤恩伯的部队又不敢攻坚。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和李宗仁倒是很想把日军残兵消灭,但客观上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停下来休整。

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李宗仁,都被台儿庄大捷的胜利所鼓舞。蒋介石的想法是立刻调集各路精锐对徐州地区部队进行增援和补充,趁着部队士气高昂,对已经受挫的日军发起进攻,再打一个胜仗。

调集大军前往徐州地区时,蒋介石对第五战区下达的指示是:“须着眼求敌主力包围于战场而歼灭之。”对此,李宗仁并无异议,他的想法也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动全面攻势,以奠定战争胜利基础”。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将60万大军调集到徐州地区,准备对日军全线发起“雷霆追击”。

山东台儿庄古城楼。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br>

山东台儿庄古城楼。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

4月中旬,国民政府统帅部里洋溢着胜利的气氛和轻敌的思想,最高指挥层都认为可以借机连续取胜。只有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现在的形势根本不是一片大好,而是存在非常大的危机。

确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损失了超过一万的兵力,但更大规模的日军已经注意到徐州。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齐装满员、武器精良时尚不能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击败日军,眼下徐州的中国军队比不上淞沪会战时期,如何能击败日军两个方面杀来的25万大军?况且现在中国军队部署在一线的兵力过多,预备队不足,一旦日军实行包抄作战,很有可能落入日军圈套。刘斐不止一次提出建议,但蒋介石和李宗仁还是大意了。

中国军队,陷入困境

中日双方排兵布阵,在徐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展开了一场决战。

台儿庄大捷胜利的日子刚过九天,4月16日,吃过亏的日军第五师团就对鲁南重地临沂发起猛攻,拉开了日军猛攻的序幕。中国军队经过3天血战,临沂仍然被日军攻破。当时,负责增援临沂的张自忠部遭到日军阻击,伤亡惨重,未能完成增援任务。临沂的失守让中国军队丧失了在鲁南的支撑点,日军第14、第16、第114,共计三个师团立刻通过临沂在鲁西南展开,企图切断运河以北的汤恩伯和孙连仲两个集团军后路。

汤恩伯检查军备。来源/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

汤恩伯检查军备。来源/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

面对此种情况,李宗仁只好命令汤恩伯的部队后撤到兰陵镇、洪山镇等地继续作战。与此同时,先前同样在台儿庄一线吃了中国军队大亏的日军第十师团,又活了过来,对汤恩伯的部队展开反扑。在日军的猛攻下,汤恩伯部死伤惨重,所部精锐的郑洞国的第二师打得仅剩不到2000人。关键时刻,卢汉的云南60军赶到战场,在云南子弟的顽强战斗下,日军无法如期突破中国军队的战线,经过一阵血拼,双方损失惨重。这一战,60军付出了超过一万四千人伤亡的沉重代价。

此时,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各部陆续投入战场,他们从码头镇方向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尤其是关麟征的第五十二军和樊松甫的第四十六军,他们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杀伤,日方记载,有的步兵联队死伤惨重,实力已经下降到一个大队。这些本来执行牵制中国军队任务的日军,在战斗中的损失居然超过了之前的攻坚作战,可见双方战斗之惨烈。

北线正激战时,南线日军也开始机动作战,他们4月23日开始行动,5月7日占领阜宁。此刻,中国统帅部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北面,轻看了南线日军的威胁。蒋介石和国军高层这种战役感知能力的不足,很快让中国军队付出沉重的代价。

阜宁被日军占领后,日军的战略意图快要实现了,在鲁南的第五和第十师团已经把中国60万大军牵制住,日军另一路主力已经快要完成自己的包抄目的。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五月正值中国干旱时节,许多河流断流,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顺利在平原上狂奔。

等到包围态势逐渐成形时,中国方面忽视南线的恶果终于显现。南部战线沿途部署的装备低劣、训练不足的杂牌部队根本抵挡不住精锐日军的大规模穿插攻势。到了日军突破涡河两岸的中国军队阵地后,蒋介石和李宗仁才发现情况不妙。但日军已经直扑蒙城,一旦这里失守,日军便绕到中国军队侧后,六十万大军或成瓮中捉鳖,后果不堪设想。此时,为了阻击日军,驻守蒙城的中国173师1033团只能拼死抵抗以争取时间。激战中,包括173师副师长周元在内的1033团几乎全军覆没。5月9日,蒙城陷落。

台儿庄大捷一个月后,中国军队的处境急转直下。

慌忙撤退,一溃千里

儿庄大捷一个月后,要找日军决战的兴奋已经变成绝望。蒋介石和李宗仁意识到危机降临。现在,徐州的中国军队正面已经被日军第五和第十师团牢牢牵制住,同时南线日军的第三、第九、第十三师团正在全速前进包抄徐州。这时蒋李二人如梦方醒,才知道把过多部队集中在这个四战之地,是犯了多大的错误。这简直是把中国军队的主力送进了日军包围圈。后悔是来不及了,北线日军精锐的第十四和第十六两个师团已经开始南下,情况非常不妙。

日军第十师团,被称为“日军现代化部队的样板”。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br>

日军第十师团,被称为“日军现代化部队的样板”。来源/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截图

在这个关键时刻,统帅部高层之间再次出现了意见分歧。对于现在的危局,蒋介石居然出现了超乎常人的自信,日军包围圈都快形成了,他却认为现在日军是“自取败亡”。蒋介石的思路,现在日军用少于中国军队的兵力实行包围战术,是军事上的严重错误。蒋介石坚信,日军分兵包抄,正给了中国军队反包围的大好机会。但实际上,日军敢如此布局,自然是胸有成竹。

抗战初期,日军精锐云集,各部基本齐装满员,日军单兵训练有素,中日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但蒋介石不肯承认这种差距,还企图调动兵力对日军进行反包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倒是前线的李宗仁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他清楚意识到危险已经到来,立刻准备撤退。但蒋介石莫名其妙地来了精神,他严令李宗仁不要撤退,下决心“击灭淮北及鲁西之敌”,然后“击灭蒙城方面之敌”。为此,蒋介石还差点亲临徐州督战李宗仁,后被刘斐等人劝止。

国民政府方面争论之际,日军已经稳步推进,5月12日,日军发起了两面夹击,南线的日军和北线的日军协同行动,冲破了中国军队的阻击,在5月15日于陇海线会师。至此,日军对徐州地区的中国军队完成合围,中国军队最危急的时候到来了。16日,日军第九师团抵达萧县,距离徐州仅有六公里远,此时李宗仁别无选择,下令放弃徐州全面撤退。

当日,抗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突围行动开始了,令日军惊讶的是,一直以来,他们所藐视的中国军队,几乎一瞬间在战场上失去踪影。应该说,李宗仁在这次徐州大撤退中应居首功。在他的指挥下,60万大军有序撤退,且保留了大量武器装备,还带走了大部分伤员。另一方面,徐州撤退之所以比较成功,也确系日军兵力不足所致。日军急于完成占领徐州的任务,以至于沿途的包围圈漏洞百出。中国军队抓住这个窗口期,迅速利用漏洞撤出包围圈。对此,日军在战报中懊恼写道:“对退却迅速之中国军,只能产生一折程度的打击而已。”正如敦刻尔克大撤退不能被渲染成为胜利一样,徐州的成功撤退依旧是以中国军队溃败告终。

5月19日中午,日军占领徐州。

日军占领徐州后逃难的群众。来源/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

日军占领徐州后逃难的群众。来源/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

徐州会战后,日军为了重新寻找战机歼灭中国军队主力,把进攻矛头转向固守平汉铁路的第一战区,经过一系列激战,兰封、归德等地相继失守。5月31日,第一战区的中国军队被迫全面撤退,为了阻挡日军追击,保全有生力量,蒋介石最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掘开花园口大堤,用黄河大水阻止日军推进。6月9日,随着爆炸的巨响,汹涌的黄河大水冲出河道,冲向日军,更冲向沿途的中国百姓。一直到今天,“黄泛区”依然是中华民族身上难以恢复的伤痕。

因为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影响,我们记住了台儿庄的胜利。中国军人拼死抵抗,以弱胜强,痛击日寇,可歌可泣。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徐州会战总体全面溃败的结局。1938年的抗日战场,整体上是敌强我弱,日军实力依然超过中国军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统帅部高层指挥不当,对日军新的部署以及全歼徐州国军主力的企图茫然不知。无论是后方的蒋介石,还是前方的李宗仁,都被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做出了不切实际的军事安排,差一点把中国军队的老本赔光。好在李宗仁在徐州大撤退中临危不乱,把60万生力军撤了下来,为后来的抗战保存了元气。

图片

《血战台儿庄》电影海报<br>

《血战台儿庄》电影海报

台儿庄大捷和徐州战役的失利,证明一两次战役级别的胜利,不能改变抗日战争的大局,所谓“速胜论”是不切实际的。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在徐州战役失败的最后时刻,5月26日至6月3日,远在陕北的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讲演——提出了《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观点。抗日战争的走向,最终证明了《论持久战》是完全正确的。

作者 | 郭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