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风流人物 >

徐光启:中西交流第一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他相关(4)

明初实行的《大统历》,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但统治者认为“祖制不可改”,一直不允许重修新历,加上古代人们习惯将天象和国运,以及皇帝的功过联系在一起,为了避免被人利用,明朝也不重视天文学。到万历末年,大明的观象台已年久失修,观测更加不准,导致历法与“天度不合”。

天子不知天象,百姓农耕节气与气候对不上,导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在此情况下,徐光启通过潜心研究,并跟西方传教士请教,写出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等书。

两年后,徐光启上疏毛遂自荐,请求重修新历,并得到了批准。但因为种种原因,修历的事,一直被搁置,直到崇祯元年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此时,罗马教廷颁布的《格里高利历》已经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徐光启请传教士翻译之后发现,《格里高利历》比《大统历》精确许多,尤其是他们把一天分为96刻的做法比中国一天100刻的计算方法简明和精确许多。

我国原有的记时方式有“时辰”和“刻漏”两种,一天12时辰和100刻之间不能准确换算,而西方的一天24点数和96刻却非常精准。于是,徐光启大胆采用里西历里的24点制,将一天的12时辰换算为24个“小时辰”,简称:小时,并废除了一天100刻的计算方法,采用了能和24小时整除的96刻制。

然而,这样一部近乎完美的历法,并没有被大明统治者采用。

原本,徐光启生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崇祯历书》的编订工作,他死后两年,他的继承者们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可是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崇祯帝又担心自己会背上“擅改祖宗法制”的罪名,所以迟迟没有颁布新历。

1644年,等崇祯终于下决心要刻印这部新历书的时候,已经太晚了。那年农历3月19日,大顺军攻进了紫禁城,不久清军入关,夺取了大明的江山。

关键词:徐光启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