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楚樂器研究》:填補音樂考古相關空白(2)

2022-08-12 10:37:53華西都市報

在鍾磬樂舞時代早已逝去的今天,出土的古代樂器因其特殊的材質、獨有的音樂性能以及積澱的深刻文化內涵,成為我們追溯古代音樂麵貌、尋繹古人音樂邏輯,探索古代音樂文化形成、發展與變遷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楚樂器研究》入選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是第一部以出土楚樂器實物為主要對象進行楚音樂研究的著作,也是迄今為止楚樂器搜集最完整、研究最深入、涉獵最廣泛的一部楚樂器研究專著。

作為一部音樂考古研究專著,此書並非就樂器論樂器,而是將楚樂器置於不同的學術層麵予以考察,關注並確立先秦楚國樂器所蘊含音樂藝術和科技的偉大成就,對楚樂器所蘊含的禮樂文化和精神內涵進行了係統深入的闡述。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音樂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子初看來,“此書填補了學界空白,為重寫東周音樂斷代史打下堅實基礎。”

王子初教授在為該書作序中對音樂考古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論述。他提到,楚國境內發現的樂器,不僅數量多,工藝精湛,而且學術及科技含量極高。除了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的“郢都”之外,今河南境內,也大量分布春秋中晚期楚國貴族墓群。如1977年文物考古隊在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西岸的倉房鎮下寺,發掘墓葬25座。其中2號墓出土的平底鼎有“王子午擇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亟”銘文,專家判斷墓主為楚共王和康王時期的令尹子庚之墓。墓中出土隨葬品6098件,包括國家一級珍貴文物王孫誥編鍾,此套編鍾共26件,最大鍾通高120.4厘米,是目前春秋時期數量較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廣、保存情況及音色較好的一套青銅打擊樂器。1號墓出土的“敬事天王”鍾,10號墓出土的鍾、鎛和編磬,均是楚樂器中的佼佼者。同位於淅川倉房鎮的和尚嶺2號墓出土的子受編鈕鍾,為一套組合完整、工藝精致的有銘青銅編鍾。徐家嶺3號墓、10號墓也各出土編鎛一套。淅川楚墓群的出土樂器對研究楚都丹陽、楚國曆史文化的發展、楚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係以及當時的禮樂製度等方麵,都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