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八裏橋之戰,三萬對陣三千,“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清為何全軍覆沒

2022-06-21 10:09:03清風明月逍遙客

北京東麵有個叫“八裏橋”的地方,是為交通要道。在百多年前,這裏有場大戰“通州八裏橋之戰”,是近代曆史上中國軍隊與西方軍隊首次大規模野戰。當時,中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以三萬大軍對陣敵方三千,結果全軍覆沒,相反英法聯軍損失甚少──據中國曆史記載,英法聯軍死傷為千餘人。戰敗之後,整個京城淪陷,並有火燒圓明園千年遺恨。

後人常說,這場戰役是西方“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大門的另一典型案例,不過,如仔細剖析清軍在這場戰役中慘敗的原因,除了武器落後,還涉及清廷做了一連串傻事。

八裏橋之戰,三萬對陣三千,“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清為何全軍覆沒

1860年9月21日,八裏橋之役爆發。清軍以旗人名將僧格林沁為總指揮,率領由綠營兵與蒙古騎兵組成的三萬人,麵對英法聯軍約三千人。英法聯軍先進攻,僧格林沁令所有步兵均隱蔽在灌木林與戰壕待機殺敵;騎兵率先向聯軍左右翼作反衝鋒。據了解,他們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以長矛和弓箭迎擊,企圖衝亂敵方戰鬥隊形,有的更衝到敵軍指揮部附近。不過,清軍大刀長矛始終不敵洋槍洋炮,八裏橋石欄板被炸至粉碎,橋麵上亦堆滿清軍屍體。最終八裏橋失守,三萬將士全部殉國。

從英法聯軍的戰鬥力的角度來看,當年經曆過拿破侖戰爭考驗的英法聯軍,已累積了近代大型戰爭經驗。由義務兵役製征得兵源,再加上職業軍官團,裝備有配備刺刀的火繩槍和滑膛炮,使用空心方陣和“三段擊”戰術,將火器威力發揮至極致;相對而言,清軍武器顯然落後。

據史家考證,1860年左右,清軍火炮與英軍相比,在樣式及機製原理上大體相同,但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引起的質量問題。首先,中國製作鐵質差劣,冶煉技術落後,令火炮粗糙,發炮時容易炸裂,傷及自軍射手。清軍為防止炮管炸裂,不斷加厚大炮,令“巨炮”笨重,但威力不如西方小炮。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