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古代政權的軍事動員極限在哪裏?有可能“全民皆兵”嗎?

2022-06-10 11:51:11國家人文曆史

說起“全民皆兵”,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國家所有能拿得動武器的人全部上了戰場。實際上,全民皆兵可以有,但全民當兵是絕無可能的,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民兵隊伍。來源/紀錄片《國家記憶》截圖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民兵隊伍。來源/紀錄片《國家記憶》截圖

現在可以確定,所謂“全民皆兵”的極限,是二戰時期的擁有強大組織能力的蘇聯,再加上蘇聯本身可以利用大量機器進行生產活動,節約大量人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把全國六分之一的人口拉上前線。當然,這其實是戰時無奈之舉,戰爭一結束,蘇聯便開始火速複員軍隊。

那麼,在冷兵器時代,國家的軍事動員極限又在哪裏,“全民皆兵”的程度又能有多高呢?

兵民比例極限

正常情況下,國家對國內可有效利用的勞動人口是有限的。除去人口中占一半數量的婦女,再除去老人和小孩,可征之人的數量屬實有限。另外,行軍打仗,後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維持一支軍隊的吃喝拉撒,必要的民夫數量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按宋代《夢溪筆談》的說法,為了供養一個行軍的士兵,需要3個民夫運送糧草物資。再加上古代國家生產力有限,必須要有大量的勞動人口進行生產和其他活動,這是維持社會運轉的基礎力量。失去了這些基本力量,別說打仗了,整個社會先崩潰了。所以,別看古代戰場動不動號稱幾十萬大軍,實際上,真正能夠拉上前線作戰的兵力,占全人口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縱觀世界曆史,最負盛名的全民皆兵要數斯巴達人。史書記載,斯巴達本族人口大約有4萬人,擴大到為斯巴達人服務的奴隸和其他自由民,斯巴達國家的總人口大概30萬。也就是說,斯巴達人隻占斯巴達國家人口約八分之一。在擁有大量脫產人口的供養的優勢條件下,斯巴達本族人進行了“全民皆兵”,但是,一次派出兵力的極限大概是1萬人。這大概是斯巴達人除掉了婦女、老人和兒童,能搜羅到的所有可戰之人口。結論是,斯巴達國家的實際動員的兵民比例,在1:30左右。

斯巴達軍團。來源/紀錄片《斯巴達人》截圖

斯巴達軍團。來源/紀錄片《斯巴達人》截圖

這個客觀規律,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中國古代著名的“舉國之戰”應屬長平之戰。在這場大戰中,為了爭取勝利,秦國和趙國都進行了舉國動員。史書記載,趙國300多萬人口,動員了45萬趙軍參戰;秦國500多萬人口,動員了60萬人參戰。看上去,雙方動員的人口都達到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至七分之一,比例十分嚇人。但是,長平之戰所動員的是人力,不是兵力,是脫產戰士和運輸糧食物資民夫的總和。依照秦法,為了避免影響社會生產,不能把一戶人家所有男丁全征發去打仗,總要留下部分男丁來維持生產。以《嶽麓秦簡》《續後漢書》等文獻記載:在秦國五千到一萬戶左右的一個區域,總共能抽調2000人左右的脫產士兵。一般,秦國一戶人家五口人,即使是以動員能力極高的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所能動員的兵民比例大概也就是1:25-1:50之間。斯巴達人的1:30正好在這個區間的靠前位置。換言之,如果超過這個比例,國家肯定出亂子。所以說,古代社會兵民比例極限也就在1:25-1:30。到達這個區間,肯定是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到了國運決戰的時刻了。

紀錄片中長平之戰的秦軍。來源/紀錄片《喋血長平》截圖

紀錄片中長平之戰的秦軍。來源/紀錄片《喋血長平》截圖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