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動物考古揭秘:“良渚人”愛吃什麼肉?

2022-05-09 15:57:34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5月7日電題:動物考古揭秘:“良渚人”愛吃什麼肉?

“民以食為天”,5000年前的良渚古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這一文明的基礎就是發達的稻作農業。不過,“良渚人”並不是僅吃米飯,他們的餐桌上少不了鮮美的肉食。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考古平台,作為“探秘良渚·文明之源”係列活動的重頭戲,“良渚的動物世界”展覽正在舉行。在這裏,觀眾可以了解5000年前“良渚人”愛吃什麼肉。

“‘良渚人’應該吃豬肉最多,其次是鹿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動物考古專家宋姝介紹說,在良渚古城遺址裏出土的哺乳動物骨骼中,豬骨約占80%,鹿骨約占10%。

展覽現場展出了十多件良渚時期豬、梅花鹿、水牛和麋鹿等動物的骨骼遺存。它們都是從鍾家港遺址出土的。鍾家港就是展廳外的這條小河,貌不驚人,而在宋姝眼裏,它是良渚文化動物考古的一座“富礦”。

“南方地區潮濕炎熱,很多地方是酸性土壤,有腐蝕性。因此,動物骨骼很難保存。”宋姝說,環太湖地區共發現近千處良渚文化遺址,而出土過動物遺存的遺址僅有30餘處,鍾家港是良渚古城內唯一保有動物遺存的遺址。

鍾家港之所以能保有動物遺存,是因為它的獨特地理條件。先民是在水澤上堆墩營建良渚古城的,堆墩之間餘下的水麵逐漸形成了河道,鍾家港也就是這樣形成的。以後,先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傾倒在河裏,動物骨骼沉入水底,在富水厭氧的環境中保存了下來。

從2015年至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鍾家港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宋姝等人對2016年清理出的遺存進行了更細致的淘洗,發現了12萬多件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40餘種動物。

而這些動物骨骼遺存中,豬骨和鹿骨是最豐富的。宋姝說,在豬下頜骨上觀察到了齒列扭曲的現象,這是因為豬被人類飼養後,下頜骨退化變短了,牙齒也隨之“長歪”了。同時,她還觀察到有的豬得了“線性牙釉質發育不全”的牙病,這是哺乳動物在成長期因為生理緊張造成的,這也與人類的幹預有很大關係。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