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黨的一大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鄧恩銘

2022-04-29 10:01:35學習時報

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譚植棠等在廣州,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簡史》第12頁

參加會議(指黨的一大)的代表有: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出席了會議。——《中國共產黨簡史》第13頁

鄧恩銘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和工人運動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是黨的一大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也是山東黨組織的締造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1931年4月5日,他被國民黨槍殺於濟南,年僅30歲。

“誌在蒼生,不顧安危”。1901年1月5日,鄧恩銘出生於貴州省荔波縣水浦寨的水族家庭。他自幼聰明伶俐,讀書期間,受到老師高梓仲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對民間疾苦和社會不平非常關切。有一次他唱道:“種田之人吃不飽,紡紗之人穿不好。坐轎之人唱高調,抬轎之人滿地跑。”1915年6月,反日討袁愛國運動波及荔波,思想進步的鄧恩銘帶領同學走上街頭演講,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開展抵製日貨的運動。一次演講時,他將自己用的日本貨——襪卡子當眾燒毀,以表達抵製日貨的決心。

1917年秋,臨近高小畢業的鄧恩銘給遠在山東任縣官的叔父黃澤沛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表達了自己想繼續求學的強烈願望,請求叔父予以資助。黃澤沛慨然應允。

離開故鄉,鄧恩銘詠詩辭行:“南雁北飛,去不思歸。誌在蒼生,不顧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頭顱熱血,不朽永垂。”

“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鬆”。1918年,鄧恩銘考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1919年,由於山東問題而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鄧恩銘積極參與其中,很快成為一名活躍分子。1920年10月,他在《災民號》刊物上發表《災民的我見》,指出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的原因,並號召窮苦同胞團結起來一起鬥爭。運動中,鄧恩銘結識了一批學生運動的中堅,如山東省立第一師範的王盡美等人,並和他們結成親密的革命戰友。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