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7月1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承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络病理论指导慢病防治高级研修班”在河北省石家庄以岭健康城举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基层服务管理处处长任艳、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王炼、河北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李明德、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张辉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燕侠院长、贵州省仁怀市人民医院苏如袖教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尹玉洁博士等专家学者,就老年健康综合管理服务、络病理论指导慢病防治新进展、通络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

来自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单位的500余位临床专家和医师汇聚一堂,围绕基层中医药慢病临床防治应用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讨论,为推动基层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提升广大慢病患者健康意识建言献策。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为基层慢病临床防治贡献独特力量

任艳处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其对人们的健康、防病、保健、康复和慢性病的治疗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发展也有巨大促进作用。基层医疗建设应当强化县域内中医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加强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中医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机制。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乡村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王炼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健康中国行动和深化医改中,各地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仍面临着从认知到实践,从平台到技术,从机制到管理的挑战。目前,基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协同效果和机制支撑的进一步强化,体系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已成为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

李明德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党中央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全面战略规划,重点强调了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基层医疗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通络干预开创慢病防治全新途径

“心脑糖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微血管病变是心脑糖肾重大疾病临床治疗难题,现在亟需通过理论创新取得微血管病变治疗突破。”尹玉洁博士介绍,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形成指导“脉络—血管系统病”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系统理论。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揭示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发展演变规律。脉络学说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解决了动脉斑块、急性心梗无再流/脑梗等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填补了心律失常领域“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治疗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标本兼治慢性心衰,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基于气络学说研制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津力达颗粒、治疗肿瘤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前列腺疾病疾病的夏荔芪胶囊等创新中药,充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了相关产品的疗效与安全性,突出了气络学说指导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防治的重要价值。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尹玉洁博士

苏如袖教授在题为《通络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的报告中指出,通络干预开创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全新途径。系统通络药物在基层慢病防治中应用广泛,提升了基层慢病防治诊疗水平。

苏如袖教授重点指出,代表性通络药物通心络胶囊具有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基于微血管保护的缺血组织保护三重保护作用,可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系列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情况,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远期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卒中患者结局,还可显著改善AMI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肌有效灌注。相关研究还证实,通心络胶囊可以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联用,在临床中对二级预防可能有效。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苏如袖教授

苏如袖教授特别强调,通心络胶囊采用了国际领先的超微粉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超微粉技术的应用让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同时更加方便中老年患者吞咽,其应用的安全性让基层医生应用更加放心。2007年,“虫类药超微粉(微米)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健康服务示范基地打造老年慢病防治“样板”

为了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2020年北京市启动了“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项目,项目围绕老年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方面,全流程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会上,来自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孙燕侠院长分享了老年健康综合管理服务-老年健康示范基地创建的经验。

孙燕侠院长着重强调三点内容:第一,统一目标、达成共识。在综合考虑医院的整体情况下,尽量全面上下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第二,梳理分解、责任到人。中心各科室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创建工作,专人专责。三、精心部署、强力推进。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清晰的工作职责、详细的工作流程,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与辖区内有资质的养老机构进行合作,联合开展安宁疗护,在老年友善医院创建和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创建过程中,努力营造适老文化氛围与环境,进行适老化设备设施改造。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孙燕侠院长

“慢病防治中国行”服务百万基层医师

会上,张辉副主任对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项目进行了系统介绍。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联合各省市络病专业委员会承办。该项公益活动旨在提升临床医师运用络病理论指导慢病防治诊疗水平,掌握通络药物防治慢病最新研究进展,进而对广大慢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广大慢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为慢病防治提供中医解决方案。

百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高质量发展

自2015年启动以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项目以学术交流、专家义诊查房、慢病患者教育等内容开展了多层次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国家级、省市级、地县级专家各类学术活动达65690场,专家义诊200余场、患者科普教育9000余场,覆盖226万名全国医师。

张辉副主任表示,下一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项目将继续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通过慢病防治系列活动,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促进基层医师规范化诊疗,提高群众防病意识,进一步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为推动我国慢病防治管理和“健康中国”基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