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將文物定格 與曆史對話

2022-11-08 09:27:50光明日報

我國藏寶、賞寶的傳統很悠久,影響極深。可是,藏寶、賞寶固然可以怡情,卻很難形成科學的知識體係,而科學的知識體係對於現代化國家建設與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攝影是推進文明發展的奇妙工具,以攝影關注、聚焦中國的曆史文物,追求的是收獲知識、提升審美。在觀賞和拍攝文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文物製造的智慧、裝飾的精巧和歲月的痕跡。

從在大學考古專業學習攝影,到現在從事文物攝影40餘年,我的感觸很多。每當有朋友向我谘詢文物攝影的事,我總是強調:文物攝影並不隻是一個技術性工作。有個現象可以證明,近年來,盡管專業化的數字影像設備已經在文博單位普及,可是文物攝影的普遍水平並未隨設備的提升而提升。由此可見,麵對作為文化遺產的一件件曆史文物,要靜心感受、潛心學習、傾心表達,這樣才能真正拍攝出文物的底蘊和風采。

懂得攝影的朋友都知道,攝影不是絕對客觀的記錄。如何以攝影表現文物,關鍵取決於拍攝者——如果曆史和文物知識缺乏,可能連如何擺放都不知道。在拍攝時,我們不能以道聽途說、網上戲說為依據,否則即使在展廳拍攝展櫃裏的文物,雖沒有擺放和布光問題,也一定抓不住影像表現的重點。

所謂的文物相關知識,無非是曆史、文物常識,以及美術知識。尤其是關於文物本體——造型、紋飾和肌理的知識,最好能多了解一些。比如器型上細小的改變,器身上微妙的起伏,這些都有可能體現時代特色或地域特征。對此有所了解之後,攝影者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拍攝角度,同時為恰當的布光提供依據。

用光對攝影來說很重要,而對文物攝影來說,更是神韻之所在。在文物攝影中,最好的用光是看不到光線,並且文物的立體感、質感和韻味達到最佳,沒有刻意的“斧鑿”痕跡。隻有如此,文物攝影才能呈現出畫麵真正的“淨”。

文物照片不是攝影師的個人藝術表達,而是服務於科研、展覽、傳播等工作的影像文獻。因此,文物攝影應力爭做到“信達雅”。具體來說,即準確表現器型,真切表現質感,充分表現紋飾,恰當表現曆史文化韻味和美感。隻有做到這些,攝影者才能真正拍出合格且耐看的文物攝影作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