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在被遺忘的界畫中,品味那時繁華

2022-10-27 09:15:48解放日報

近日,遼寧省博物館史上規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國”與觀眾見麵。展覽彙集了全國22家文博單位的400餘件(組)藏品,其中一級文物達88件(組),充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

此次展覽中亮相的仇英《清明上河圖》與徐揚《姑蘇繁華圖》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兩幅傳世名畫同時亮相,有著令人意想不到之妙——兩者不僅都帶有界畫的色彩,而且畫的竟是同一座城市。

被文人視為末流卻突破審美的範疇

對現代人來說,界畫是個陌生的名詞。

界畫最早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或類似於建築工程圖紙的樣式呈現在世人麵前的。畫家在作畫時一般需要用界尺引筆以使所畫之線橫平豎直,“界畫”因此而得名。

界畫的曆史非常悠久,它曾經是中國繪畫藝術中一座輝煌的宮殿。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齊王起九重台,召敬君圖之”的記載。漢代則有《漢麟閣圖》《甘泉宮圖》。南北朝時,很多畫家參與到佛教建築的設計繪畫之中。當時的陸探微和顧愷之都是界畫高手,他們逐漸提高並豐富了界畫的技法。唐代“畫聖”吳道子能“不假界筆直尺”,徒手就可以畫出界畫。在這些大畫家的推動下,界畫的藝術性逐步加強,逐漸脫離了建築工程圖紙的原始形態,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晚唐到宋元年間,是中國界畫發展的黃金時期。界畫進一步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和山水畫點綴的尷尬地位,成了中國畫的一個獨立門類。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誌》中,明確了“界畫”一詞。《古今畫鑒》中寫道:“畫有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

自宋代起,中國繪畫科目中打頭的山水畫與打底的界畫之間關聯逐漸緊密。山水借助界畫而完善,界畫則依附山水畫而發展,兩者相互結合,產生了一批獨特的作品。許多畫家以畫山水或人物著稱,但同時界畫也畫得很好,比如“南宋四大家”中的馬遠和劉鬆年,元代畫家李容瑾、夏永等。

上一頁1/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