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一部書反映中國非遺全貌

2022-10-13 13:20:19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廣布中華大地的無數民間傳說,古琴、十二木卡姆等音樂,京西太平鼓、徽州板凳龍等舞蹈,繞梁三日的昆曲、東北二人轉等戲劇,吳橋雜技、陳氏太極拳等體育、遊藝與雜技,楊柳青木版年畫、壽山石雕等美術,宜興紫砂、景德鎮陶瓷等技藝,仁心濟世的傳統醫藥,春節、壯族三月三、農曆二十四節氣等民俗……如珠如玉、不勝枚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保護、繼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人的使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近日,我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工具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由長江出版傳媒崇文書局出版發行。該書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並獲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支持。

《大辭典》由文化學者王文章擔任主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參與組織工作,近580位非遺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員撰稿,曆時6年完成。全書共320餘萬字、收錄辭條6636條,正文分為基礎理論、製度機製、實踐活動、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5個部分。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學史上記錄整理古代民歌、樂歌和祭歌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明證。新中國把中華優秀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麵,進入21世紀,以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開端,以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標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實踐,在非遺保護領域得到拓展、深化和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非遺保護工作不斷走向注重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依法保護階段。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