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永定門禦道 斑駁間講述中軸線故事

2022-09-27 10:41:30北京日報

在2022年5月通過的《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有一處整體保護對象需要人們俯身才能細觀,這便是“永定門禦道遺存”。

何謂禦道?通俗講就是專供皇帝走的路。最早的禦道出現在漢代,此後曆朝曆代都興建了諸多禦道。不過因史料的缺乏,我們很難了解其具體情形。清代定都北京後,因皇帝出巡、圍獵、祭祀等活動繁多,形成了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的專用道路體係,同時也留下了眾多有關禦道的資料可供研究。在這些數量龐雜、功能各異的禦道中,有一條地位特殊,甚至皇帝在這條路上也不能坐轎而隻能步行,這就是從紫禁城到天壇的祭天之路。

中國古代王朝祭天製度源於周代,而我們比較熟悉的明清兩朝天壇之設則始自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二年,李善長向朱元璋進《郊祀議》:“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依李善長之議,朱元璋在鍾山之南建圜丘祭天,在鍾山之北建方丘祭地。此後至洪武十年,朱元璋在圜丘一共祭天9次,在方丘祭地3次。洪武十年陰曆八月,朱元璋提出:“以分祭天地,揆之人情,有所未安,至是欲舉合祀之典,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遂在此建立一係列郊廟建築,實行天地合祀。自此以後至永樂十五年,明朝皇帝均於此處祭祀天地。

朱棣遷都北京後,仿南京天地壇舊製,於永樂十八年在北京南郊也建立了天地壇。當時皇天、後土合祀,皇帝在大祀殿舉行祭禮。大概過了一百年左右,嘉靖十年,朱厚熜將皇天與後土分祭,天地壇遂改為天壇,成為祭天的專門場所。自此以後近四百年,明清兩代十幾位皇帝數百次走過禦道前往天壇。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