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文化遺產保護關乎你我他——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例

2022-09-05 09:51:16光明日報

【憶言憶語】

作者:杜曉帆(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係教授、複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河南龍門石窟奉先寺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加固大型保護工程已全部完工,對公眾重新開放。這次文物大修曆時228天,是繼20世紀70年代以來,時隔50年,奉先寺的又一次大型保護工程。

文化遺產保護關乎你我他——以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修為例

經過漏水治理和岩體加固等搶救性保護修複後,盧舍那大佛以更健康的狀態迎接八方來客。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在這次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奉先寺的主體部分被蒙上了防護綠網,周邊也搭起了腳手架,在大半年的時間裏遊客們無緣一睹盧舍那大佛的“真容”。部分公眾從遊覽角度提出了質疑,認為文物在修繕過程中應注意遊客的感受,方能更好地滿足遺產地遊客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麵對這樣的聲音,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到,這反映出公眾對於參觀文化遺產的一種積極態度,以及希望從文化遺產中獲得良好體驗的需求。文物修繕過程中的遊客體驗問題,在國際範圍內也較為普遍,其中的根源是管理方與遊客的信息不對等。

文物大修不僅是使文化遺產生命力更加持久的必要環節,而且能讓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更好地呈現於當代社會。附著在岩體之上的奉先寺看似靜止,其實它是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生命體。奉先寺建成至今曆時1300餘年,猶如人生步入了老年階段,而且還患有各種“傷病”。為了“袪病延年”,文化遺產工作者除了要對它進行日常維護之外,必要的時候也要實施“治療和手術”。奉先寺的“病症”已經到了必須要治、非治不可的階段。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宗旨和道德準則即是遺產不僅屬於當代,而且要將其妥善地傳承至子孫後代手中。相較於奉先寺漫長的修建曆史,200餘天與人們的短暫“告別”,根本目的是讓其在未來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