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從《清明上河圖》中走來的木拱廊橋,該如何守護(3)

2022-08-12 09:59:49新華每日電訊

“似雲橫百尺,橫跨東西岸。”周芬芳說,現在,木拱廊橋在鄉村振興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歡迎,它一頭連接燦爛的文化傳統,一頭連接當代的繁榮與複興。

匠心技藝的活態傳承

萬安橋起火的那一晚,86歲的黃春財一夜未眠。18歲那年跟著父輩一起修橋的場景還曆曆在目,後來帶著兩個兒子一起給萬安橋修修補補的往事他也都記得。

聽到這座自己親身參與重建,祖輩四代人共同守護的橋梁在大火中大部分坍塌損毀的消息,老人家痛心不已。

那個不眠之夜,這位國家級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想了一件事——重建萬安橋。

不幸中的萬幸,是萬安橋已數次做過完整測繪,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也在當地得到了傳承。

萬安橋所在的屏南縣長橋村是黃春財的出生地,在長橋黃家這個木拱橋建造世家裏,祖父黃金書、伯父黃生富和父親黃象顏都是著名的木拱橋主墨師傅。從小耳濡目染,黃春財15歲就開始隨長輩學習技藝。

“在過去,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是一門養家糊口的手段,講究‘口傳心授,家族傳承’。”蘇旭東介紹,木拱橋營造技藝包括設計與施工兩大部分。建橋前需根據自然、水文等環境因素設計出單孔、多孔等不同跨度的木拱廊橋。

1954年,屏南萬安橋重建西北兩拱時,黃春財和父親一起擔起主墨重任,在施工過程中他把施工圖縮小畫在紙上,完成了他的第一張木拱橋設計圖。

此後,黃春財一直致力於修橋、建橋、研究橋,並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兩個兒子黃閩屏、黃閩輝,父子3人在屏南縣先後修建了10餘座廊橋。

隨著經濟的發展,柏油公路、現代橋梁逐漸成為山區交通的主流,木拱廊橋日漸式微,傳承技藝一度變得困難。

上一頁3/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