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白毛女》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

2021-12-20 00:04:54光明日報

向世界生動展示新中國形象

——《白毛女》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

作者:張清芳(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河北師範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白毛女》歌劇劇本在1945年由賀敬之、丁毅等人執筆,根據20世紀40年代流傳在晉察冀邊區的“白毛仙姑”故事創作而成,同年4月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獻禮作品在延安首次演出。演出非常成功,《白毛女》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之作。在新中國成立後,《白毛女》除了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連環畫、四扇屏、幻燈片、皮影戲、芭蕾舞劇等多種形式,還走出國門,並在海外得到廣泛傳播與接受:劇本於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由東北電影製片廠在1950年拍攝的電影《白毛女》於1951年7月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中獲得第一個特別榮譽獎。它作為一部充分體現出新中國人民取得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精神的紅色經典,不但被譯成日語、英語、俄語、印尼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僧伽羅語、捷克語等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發行,而且以歌舞劇、話劇、芭蕾舞劇、電影等多種表演形式,首先是在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及法國、日本等得到廣泛歡迎與傳播,然後以這些國家為輻射中心,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逐漸擴散到以英語國家為主的西方社會,直到今天仍有重要影響。這也使它成為迄今為止世界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紅色經典,在70餘年間的曆史進程中持續不斷地把新中國形象傳播到世界各地。

向世界生動展示新中國形象——《白毛女》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

《白毛女》劇本英文版

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說:“我在解放區所觀看過的戲劇中,這是最好的,大概也是最負盛名的”

中國戲劇團於1955年在訪問法國時演出歌舞劇《白毛女》,當時觀看過此劇的法國作家韋科爾驚歎它所具有的高超藝術水平,在發表於1955年10月號《北鬥》中的文章中指出:“這部歌劇用一種呼籲中國民眾的覺醒的方式表達農民的疾苦。這種方式包括,中國民眾本來很喜愛舊劇,但這部作品不僅僅是舊劇裏所包含的愛情故事,還具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兼備柔情和激情,同時還有豐富的內容結構、鮮明的人物形象等。”

這並非《白毛女》首次受到海外人士的高度評價,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曾在1970年出版的英文書《中國震撼世界》中提到,自己曾於1947年三八婦女節時,在華北彭城夜晚觀看露天演出的歌劇《白毛女》,盡管當時劇中還存在一些插科打諢的因素,但是在文學成就與總體演出效果上卻已與1954年出版的修訂版劇本相差無幾:“其實這個劇本已很成熟,無須多加修改。它是由許多作家集體創作的,並廣泛地吸收了農民群眾的意見,進行過多次修改。我在解放區所觀看過的戲劇中,這是最好的,大概也是最負盛名的。”

無獨有偶,同為美國記者的雷德曼夫婦在1951年出版的英文書《紅色中國剪影》中,同樣談到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一個劇院觀看歌劇《白毛女》時,觀眾們都身臨其境的、感同身受的情景:“當演到年長的佃農談起悲傷來時,觀眾也一起哭了。地主婆說喜兒給自己做的湯不合自己的口味,往喜兒的舌頭刺進去時觀眾也同樣地發出痛苦的叫聲。對地主的好色,觀眾也咒罵了。”

而這種與劇中人物同哭同笑的情感共鳴情況也出現在觀看《白毛女》的眾多海外觀眾身上。如中國政府曾於1951年7月派遣中國青年文工團到世界各地(主要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維也納等地)進行巡演,曆時一年有餘。其中歌舞劇《白毛女》同樣感動了各國廣大觀眾,劇團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正是因為《白毛女》具有令人沉浸其中的藝術魅力,因此扮演喜兒、楊白勞、大春等劇團演員在各國都受到當地觀眾的崇敬與喜愛,他們每次演出結束後都會收到觀眾的鮮花與掌聲。而扮演黃世仁、黃母等反麵人物的演員卻始終收不到獻花。甚至有一次有人在劇場要獻鮮花給他們時,觀眾中有一位老太太站起來反對,還激憤地高喊著:“不要把鮮花送給壞人!”這也從側麵說明《白毛女》的故事深入人心,具有感人至深的審美力量。而這種感人力量自《白毛女》劇本在1945年被創作及不斷改編之後就始終存在,並成為它的一個基本藝術特征,更是其穿越70餘年曆史風雲變幻,在海內外得以傳播至今的藝術生命力與靈魂所在。

向世界生動展示新中國形象——《白毛女》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

《白毛女》劇本英文版

蘇聯、東歐各國與日本等國家都還把《白毛女》劇本翻譯成本國語言並根據本國習俗加以改編與排演,由此引發出一些有趣的軼事。像在1951年捷克文版的話劇《白毛女》中,曾出現楊白勞到地主黃世仁家後脫下大衣掛到衣架、喜兒與大春這對未婚夫妻見麵親嘴的“捷克式”場景,原因在於捷克人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細節等與舊中國的迥然不同。然而,一個受盡地主壓迫與侮辱的女子最終得到解救的精彩故事,所產生的情感震撼與審美力量卻依然在劇中存在,並不影響本國觀眾對弱勢人群的同情與對反抗壓迫剝削精神的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與50年代初在華的一些日本藝術家也曾參與到《白毛女》歌舞劇與電影等的製作中,可以說它又是一部彙聚海內外力量的佳作。除了日本士兵武村泰太郎(中國名“武軍”)曾為東北民主聯軍二縱隊第四師文工團在1947年演出《白毛女》時演奏音樂,小野澤亙(中國名“肖野”)、森茂於1945年在抗敵劇社為張家口演出歌舞劇《白毛女》做舞美設計和宣傳工作,以及剪輯師岸富美子(中國名“安芙梅”)、錄音師山本三彌(中國名“沙原”)參加了電影《白毛女》的攝製工作之外,二戰後留在東北的日本工人還曾組成鶴崗劇團,在1952年用日語演出歌劇《白毛女》並獲得主管部門的認可。這些日本工人返回日本後,就成為傳播《白毛女》的一股重要力量。

而歌劇劇本《白毛女》最早被海外國家譯介發行的版本正是由稻田正雄翻譯的、在1952年由東京未來社出版的日語版。電影《白毛女》同年被帶到日本並在很多地方陸續放映,這部被認為“真的很中國”的電影如同歌劇《白毛女》一樣,亦對許多日本觀眾產生很大觸動。魯迅的日本好友內山完造在1952年10月曾寫過一篇文章《從〈白毛女〉想起魯迅》,直接把“白毛女精神”等同於“魯迅精神”:“我為喜兒(白毛女)戰勝一切痛苦和災難活下來那種人的活力的堅韌而驚歎。我越想到白毛女為生存而進行的苦鬥,對於黃世仁等的凶惡殘暴日益強烈的憤怒,便越情不自禁地燃燒為火焰。……我認為作品裏極其鮮明地表現了魯迅精神。不,僅僅這樣說還不明晰,據我看,甚至可以說‘白毛女便是魯迅先生’。”

演集劇團在1954年首次排演歌舞劇《白毛女》並把它搬上日本舞台,尤其是鬆山芭蕾舞劇團把經過改編創作出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在日本進行公開演出的劇目,為多年來中國紅色經典《白毛女》在日本,甚至是世界各國的廣泛傳播、接受作出無法磨滅的重要貢獻。

向世界生動展示新中國形象——《白毛女》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

1955年在北京飯店舉辦的國慶招待會上,周恩來與三位扮演《白毛女》喜兒的演員合影,從左至右:王昆、鬆山樹子、田華。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