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我們都是“秀才”,亦都有“悲”

2021-12-13 10:10:26文彙報

原標題:評淮劇《秀才·審妻》:我們都是“秀才”,亦都有“悲”

微信圖片_20211212211648.jpg

戲劇源於生活、表達內心,在彰顯現實主義的過程中給予人以哲理性的思考和感悟,什麼是好的戲劇?倘若有一部劇,裏麵可以有那麼一個點能夠引起共鳴、發人深省,那它於我而言,就是一部好的戲劇。《秀才·審妻》,這部既凸顯兩代讀書人苦讀為官的理想,又反映讀書人之妻麵對現實生活所作不同抉擇的劇目,在夢想與現實的糾纏之中,引發對人性的深思。

淮劇《秀才·審妻》由《逼休》和《審妻》兩折劇目組成,如果說清代背景下的《審妻》是居於舞台表現中的現實位置,那漢代背景下的《逼休》更像是一篇回憶錄,而漢代的朱買臣也似是清代馬秀才在謀官之路上的前影,《逼休》中朱買臣與崔氏的夫妻性格在《審妻》中似乎進行了置換,兩對夫妻,兩方對比,最終被拚湊成為一條連貫且富有深意的線索。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宛平劇場上演的《秀才·審妻》隱藏了開場時由兩位衙役最先出現的對話片段,而是將衙役甲、乙的出現安排在兩折劇目的中間過渡段,並通過他們二人對朱買臣與崔氏後續故事的講述,以承上啟下的方式巧引入到《審妻》故事的舞台現實中。

縱觀淮劇的多篇劇目,無論是《新烏盆記》、《半紙春光》,還是《秀才·審妻》,似乎“悲”的核心思想始終貫穿劇目的始終。的確,相對於喜,悲的情懷更能刺入人心,淮劇的出現像是一鳴警鍾,當我們習慣於忠孝節義、稟然正氣時,它卻從反向的角度抨擊我們以立的視角深思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秀才·審妻》中,編劇將漢代與清代發生的故事本身與其背後的人文內涵相結合,借以以小見大的手法比擬,在小事的“悲情”中,關照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生活狀況,繼而通過樂隊與演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以音樂速度的快慢變化及旋律線條的曲折延伸呈現人物的複雜身段和情緒衝突,從而將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得更加立體。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