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释永信: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作者/少林寺释永信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竺法兰、摄摩腾白马驮经进入中国,佛教由此正式传入中国。佛教类图书自此大兴并流传至今,但同时佛教类图书与儒家、道家类图书分别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古籍也是中国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决定对全国古籍及其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培养高水平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国的古籍得到全面保护。2011年文化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就开展特色古籍专项保护、珍贵古籍保护与修复、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进一步加强指导,更加明确了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

寺院作为佛教传承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佛教典籍。但寺院中保存的古籍不仅有佛教古籍,还有其他儒家及其他类典籍,这可能是因为寺院在历史上的功能多样性的体现(比如一些儒生为考功名寄宿在寺院读书)。再比如少林寺藏经阁还保存有佛医药类古籍,这是因为少林寺历史上有“少林药局”的功能建制(本文只就古籍保护进行阐述,其余不表)。寺院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地,古籍藏量较大,但由于很多寺院位置偏僻,很多古籍在上百年后大多发黄、变脆,甚至一翻动就成为了碎屑。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条件落后,人才缺乏,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为进一步加强少林文化的传承,少林寺从2000年开始着手整理各类古籍,并在2011年以少林寺藏经阁的名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通过了审核。笔者见证了少林寺藏经阁从准备到通过审核的全过程,希望就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为全国其他佛教寺院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原有条件的缺失

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该处1928年毁于战火,1993年在原址重建。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