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故宮國博首次聯袂辦展 讀懂中國“和合”文化

2022-10-12 14:12:13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遠古時代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到絢麗多彩的外銷瓷、精雕細刻的漆器,從唐人繪製的絹畫《伏羲女媧圖》到元代書法家以精致小楷寫就的《道德經》……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現場,豐富的文物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講述著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理念。

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兩大文博機構首度聯袂推出的重磅特展,從故宮和國博的豐厚館藏中精選400餘件文物進行展示。展覽分為4個單元,從宇宙、天下、社會、道德4個層麵,闡述中國“和合”文化的曆史淵源和豐富內涵。第一單元“天地同和”,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第二單元“萬邦協和”,闡釋中華民族處理外交關係時秉持的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第三單元“宜民安和”,闡釋中華文明對社會各階層文化多樣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與包容;第四單元“樂在人和”,闡釋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的智慧

步入展廳,紅山文化玉龍、良渚文化玉琮、齊家文化玉璧等形製多樣的玉禮器引得觀眾駐足欣賞。華夏先民采天然之美玉,精心琢磨成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禮器。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這些玉器,依然會為先民們高超的雕刻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而驚歎。

從鑿石、磨骨、繅絲到製陶、冶銅、髹漆,古人對自然材料的開發利用和自然規律的理解認識越來越深入、全麵,由自然現象引發的情感共鳴與審美觀念逐漸融入勞動實踐和物質創造之中,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禮樂文明和社會製度。

遠古時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先民根據氣候、四時交替總結出自然變化規律,用以指導日常生活、實現生產力進步。月令,即以四時為總綱、十二月為細目,以時記述天文曆法、自然物候,並以此來安排生產生活的政令。展廳裏的清乾隆“禦製月令七十二候詩”彩色墨即是“順天應時”文化傳統的體現。此墨一套兩匣,每匣6屜,每屜6錠,共計72錠,一錠墨對應一物候,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六角形及葉式、碑式、琴式、鍾式等。墨色分綠、紅、白、藍、黃5種,與中國傳統五行相對應:春(正月、二月)為木,對應綠色;夏(四月、五月)為火,對應紅色;秋(七月、八月)為金,對應白色;冬(十月、十一月)為水,對應藍色;兩季之交(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為土,意為激活、生發,對應黃色。

上一頁1/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